ST沪科(600608)公布了2017年年报,在账面上是扭亏为盈了,按照当下证监会的规定,这只股票将会获得3年的缓冲期,至少目前看,2018年不会退市了。
这也就让昆明市政府长舒了一口气。
ST沪科扭亏为盈
4月3日,*ST沪科发布《关于撤销公司股票退市风险警示及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告》,4月4日起,公司股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股票简称将从“*ST 沪科”变更为“ST 沪科”,交易日涨跌幅限制仍为 5%,股票代码“600608”不变。
通俗的意思是,*ST沪科那个“*”号去掉了,ST这个帽子还是戴着,原因自然是2017年盈利了。*号意味着这家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去掉*号表明暂时保壳了。
年报显示,2017年,ST沪科基本每股收益0.19元,稀释每股收益0.19元,扣非每股收益-0.10元,所谓“非”就是非经常性损益,意思是,ST沪科主营业务还是亏损的。这种情况和2015年基本没有区别,当年每股收益0.11元,扣非每股收益-0.07元。
这个非经常性损益是哪里来的?这就要从ST沪科控股股东昆明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明交投”)说起。
昆明交投控股上市公司之路
2011年3月,昆明市召开2011年度国资工作会,提出当年将重点发展交通产业、水务、金融等国资板块,力争两家公司借壳上市。
时任昆明市国资委主任马凤伦表示,昆明市所属的优质收费公路,将纳入昆明交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隶属于昆明交通投资公司,具备收费公路特许经营权,公司业务还将涉及冷链物流等。
昆明市国资委的动作迅速。2012年11月。昆明市国资委旗下昆明交投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成为ST沪科的实际控制人。2013年,上市公司新一届的董事会选举雷升逵为董事长,黎兴宏为副董事长,聘任蒋炜为公司总经理。新一届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选聘,标志着公司控股股东昆明交投正式接管上海科技。
公开资料显示,昆明交投是2003年11月19日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昆明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组件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批复》(昆政复[2013]29号文)批准成立,隶属于昆明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15亿元。截至2013年末,昆明交投总资产1060亿元,负债499.7亿元,净资产560.3亿元,资产负债率47.14%。2015年,资产为1312.49亿,净资产632.15亿。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呈稳健增长态势。
公司主要负责昆明市域范围内的交通类基础设施投融资、配置资源及配套产业的延伸开发。近年来,昆明交投以市政府商业化转型部署为指导方针,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手段,以产业开发为基础措施,深入推进商业化产业布局打造,即以交通产业为基础,配套拓展土地开发、物业开发、物流产业、资本市场、股权投资等六大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打造,昆明交投集团化企业经营模式已初见雏形。
拿到了壳,却干不了什么事
昆明交投成功拿到了上海科技这个壳,但是事情并不如当初预想那般美好,在这五年多时间里,ST沪科一直没有为昆明交投带来上市公司的利益,公司至今也没有更名。
相反,为了保壳,昆明交投还有很多付出。
目前,昆明交投下辖30家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其中7家全资子公司、17家控股子公司、6家参股子公司。
从账面看,昆明交投实力很强,不过,依然没有改变上海科技上海科技是连续12年扣除非经常性净利润为亏损的局面,十年来一直经历着“戴帽”、“加星”、“摘帽”、“摘星”的困境。
2012年昆明交投入主上海科技后,立马有了动作。2012年昆明交投接收原股东史佩欣的股权后,立刻开始第一次重组,公司拟以9144.1万元的价格向史佩欣出售交大创奇75%股权、江苏意源76.97%股权、永鑫波纹70%股权、苏州国芯41.05%股权;同时,公司拟以17.5亿元向昆明交投定向发行股份,购买昆明交投合计持有的昆明基础100%股权。——即完成净壳后完成昆明基础的借壳上市,但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昆明基础负债率高、依赖性强,市场化程度低是硬伤。
昆明基础全称是昆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于2006年10月24日在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负责城市片区土地综合整治;征地拆迁;旧城等。
昆明基础的资产负债率高,数据显示,2011年末、2012年6月30日对应的数据分别达到89%和86.5%,这是由昆明基础的业务形态所致。由于公司从事片区综合整治业务,对资金需求较大,以往均由昆明交投统一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融资借款,再拨付给昆明基础及其子公司使用。
昆明基础不仅背负着极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且还是依靠昆明交投的关联资金往来完成“输血”的。以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数据看,昆明基础74亿元的总资产中,负债高达64亿元,其中“其他应付款”占总额的92%,几乎都用于昆明基础的片区综合整治和工程管理项目这一主营业务。而且,在总额达58.8亿元的“其他应付款”中,来自昆明交投及其关联方盘融置业的分别达到30亿元和23亿元,合计占比超过90%。
以昆明基础下属公司昆明盘江所开发的“昆明市拓东片区-民生安居保障工程”项目为例,盘融置业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其提供融资,由盘江置业、中融信托各持50%股权,信托融资规模达到32亿,融资成本为16.5%/年。
由此可见,证监会否决这一重组方案也在情理之中了。当然,一名重要股东吴鸣霄的反对也是重要因素。
这次重组失败后,昆明交投沉寂了两年。到了2015年,ST沪科陷入了又一次困境。当年7月25日公司银行账号被冻结,剩余余额不足3000元。
庆幸的是,当年12月30日公司子公司上海异型钢管有限公司收到财政补贴资金人民币9000万元。该笔财政补贴系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故作为营业外收入全额计入当期损益。完成扭亏任务,成功摘帽。
显然,这9000万元的政府补助,来自于昆明交投,为了保壳,花费9000万,这在资本市场并不鲜见。
9000万保壳自然还有后续,2016年10月25日下午,公司临时停牌,进入重大资产重组程序。
这一次的重组的交易对象是独立第三方,与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无关联关系。
这一次重组表明,昆明基础借壳失败后,昆明交投明白了,在当前情况下完成体制内企业重组是有难度的,更何况,证监会规定重组等同于IPO的条件下。
思路转变,先卖亏损资产
昆明基础注入上市公司失败还有一个大背景,地方政府债务。
随着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逐步显现,去杠杆化管控债务风险已经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对昆明基础业务经营模式、独立性以及持续经营能力风险质疑的背后,更深层次的疑问是:如此高度依赖地方融资平台、高负债的资产是否适合注入上市公司?
昆明基础注入上市公司希望渺茫了,思路转变迫在眉睫。更何况,为了保壳,昆明市国资委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
2015年,9000万保壳。2017年,扭亏依然是靠“接盘侠”。
2017年12月5日,*ST沪科公告,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获得昆明市国资委批复同意。公司实际控制的上海宽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昆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昆明发展新能源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出售上海异钢100%股权及异钢制品80%股权,交易价格为经中介机构审计评估并在市国资委备案的资产价值20050.89万元。公司股票于2017年12月6日开市起复牌。
ST沪科的年报显示,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将其持有的上海异钢 100%股权和上海异钢制品 80%股权对外出售,该项交易增加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281.09万元。
昆明交投隶属于昆明市国资委,昆明发展新能源以2亿接手ST沪科的“亏损资产”,这又是一笔新的投入。当然,这一笔投入或许将换来3年的缓冲期。
在证监会重组等同于IPO的新规定之下,在将上市公司作为昆明地方融资渠道之一暂时失败的现状之下,昆明交投、昆明市国资委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重组之路继续下去?这一场大戏我们还要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