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铝合金窗子颜色

文章目录:

1、女作家去做保姆——丑媳妇下乡(506)2、蒙山地区生活习俗上的那些事3、"中国假发成非洲黑金?非洲妇女三分之一的工资用于买假发?"

女作家去做保姆——丑媳妇下乡(506)

我是作家老三,头条号素老三,出版过长篇小说《离婚真相》《血色缠绵》等。

中午,我和老沈在饺子馆吃的饺子。从饺子馆出来,我让老沈开车,带我去步行街。

步行街里有许多专卖店,衣服都不错。

午后的步行街,行人熙攘,卖零食地摆了一条街。我闻到一股好闻的味道,是糖炒栗子。不远处,有个小店铺的门口,在卖糖炒栗子。

迎面走来两个少女,一人手里攥着一根糖葫芦。

过去糖葫芦只有大枣的,山楂的,黑枣的。后来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有海棠果和橘子的糖葫芦了。现在,糖葫芦是五花八门,有葡萄的,有火龙果的,有菠萝的,这都不奇怪了,还有黄瓜的。

我的妈呀,黄瓜也能蘸糖葫芦?真是牛啊,商人的想象力比写作者的想象力还丰富。

我看到一家羽绒服的专卖店,我一拉老沈,说:“哥,给大娘和大爷一人买件羽绒服吧。”

老沈说:“他们都有羽绒服。”

我心里话话啊,谁没有羽绒服啊,但衣柜里再添加一件新的羽绒服,谁都会高兴的。

我拉着老沈走进店铺。店员满面春风地向我俩推销羽绒服。

我说:“我不买,他也不买,我们是给两位老人买。”

店员急忙说:“你们跟我来吧,老年款的羽绒服在里面——”

我和老沈跟随店员往里面走,到了地方,我看着墙上挂的、架子上挂的羽绒服,都还不错,可以选两件。

老沈一看羽绒服的价格,就说:“红啊,别买了,我妈我爸真的有羽绒服,每年我姐都给买。”

只有女儿,才会给父母买衣服。因为女儿贴心,知道父母需要什么。儿子,也就是给父母买点吃的。我猜测,老沈的后备箱里,肯定都是吃的东西。

那我更得买羽绒服了,我买的东西,要跟老沈区别开,让人一看,就是我买的,而不是老沈买的。这也起到了我送礼的目的。

我问:“哥,大爷大娘身高多少,体重多少?”

老沈想了一下,说:“我爸没有我高,我妈也没有我高。”

这不等于白说吗?

我说:“你这样行吗?你给你姐姐打个电话,问一下父母的身高体重。还有,问一下,大爷大娘喜欢短款的,还是长款的,喜欢肥的,还是瘦的衣服?”

老沈嫌麻烦,不想问。他用手跟我比量着,大爷大娘的身高和胖瘦。我基本上心里有数了。

我说:“他们平常穿的羽绒服,是短款的,还是长款的?”

老沈说:“我爸好像喜欢穿短的,我妈穿的是长的,到膝盖的。”

我又问:“肥的瘦的?”

老沈想了想,摇摇头。

男人呢,能知道父母这些,已经不错了,值得表扬了。

我说:“行了,你告诉我这些,够用了。”

我给大爷挑了一件短款的藏蓝色的羽绒服。我给大娘挑了一件长款的浅蓝色的羽绒服。

藏蓝色的羽绒服,我让老沈试穿一下,肥出一巴掌。

我把浅蓝色的羽绒服试穿一下,肥出两巴掌,应该差不多了。

我跟店员说好了,如果我买的衣服,老人觉得肥瘦不相应,我就拿来换。店员说:“可以可以,一周之内,来换都可以。”

我付款,老沈也要付款。把店员逗乐了。店员笑着对我说:“给男人一个花钱的机会吧。”

我说:“我去看望他父母,给两位老人买的礼物,这钱能让他花吗?”

店员就笑着对老沈说:“让你女友花吧,这是她的一份心。”

老沈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和老沈提着两盒衣服,走到停车场,我上了车,把两盒衣服放到后排座,老沈发动了车子。

车子开动起来,很快驶出城,沿着村村通的公路开去。

四周围忽然安静下来,前后左右,簌簌地飘落下什么东西,是雪花吗?这么幸运,去乡下就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

我趴着车窗向外面看,但见纷纷扬扬飘下来的,不是洁白的雪花,而是像残败的蝴蝶一样的落叶。

已经是深秋初冬,老树上的叶片快要落光了,露出里面挺拔的树干,孤傲地伸向苍穹。

远远望去,遍地落叶,目光所及,都是一排排挺拔的树木,在冷风萧瑟里,直直地挺立着,给人一种坚定隐忍的模样。

我似乎还从来没有欣赏过秋末冬初的大树。

我见过春天的大树,枝条变得柔软,褐色的枝丫间,萌生出一个个的芽苞,就像孩子们的希望。

我也见过夏天郁郁葱葱的大树,把穹庐一样的绿荫洒在地面,就像青壮年在大干一场。

我还见过秋天五彩缤纷的大树,好像中年人经过春夏的努力,收获满满的果实。

现在,我也看到了冬天的大树,那么挺拔,即使叶子掉光,只剩光秃秃的树杈,可这树杈,也尽力地伸向苍穹,伸向宇宙,伸向更远的地方。就像人之将老,心中依然有希望,依然有远大的梦想。

我被这些冬天的树木感动了,也从冬天的大树里,获得了很多。年少时,我体会不到这些。中年时,我也体会不到这些,唯有步入人生的下半场,我才能感受到,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奇妙的礼物吧?

老沈看到我半天没有说话,他说:“别紧张,我爸妈人挺好的。”

我笑了,说:“大娘像谁?像赵老师,还是像许家大娘?”

老沈未语先笑,说:“比大娘话多,没法跟赵老师比,我妈也没念过几天书,赵老师是老师啊。”

赵老师已经退休了,不是老师了。不过,我没跟老沈抬杠。

我说:“大爷像谁?像大哥,还是像你们小许总?”

老沈笑而不答。后来见我看着他,他说:“你到了,就知道了。”

老沈还给我留个悬念。

我想了想,问:“哥,大娘有没有什么忌讳的?”

老沈沉吟了一下,说:“就是别说死字就行。”

我说:“大爷呢?”

老沈又卖关子,说:“我爸,我也不知道啊。”

老沈的电话响了,他看了我一眼,接起了电话。

我听到电话里,一个男人的声音说:“哥,到哪了?”

是老沈的弟弟?

老沈说:“出城了。”

对方说:“用不用我开车接你们。”

老沈说:“不用。”

对方说:“用不用我在村口放鞭炮?”

老沈已经知道对方是开玩笑了,他就说:“别屁的流星的。”

对方在电话里笑起来,说:“哎呀,哥,这还没娶呢,你就护着嫂子?”

老沈脸上带着笑,说:“没事儿我挂了,开车呢。”

老沈挂断电话,说:“我弟弟。”

我说:“就是给我邮寄粉条那个弟弟?”

老沈笑着点头。

我说:“你还有一个姐姐?”

老沈说:“姐姐嫁到外村了,和姐夫承包了很多地。我还有一个妹妹,在镇子里个杂货栈。”

杂货栈,这个词好像是上个世纪初期的事情啊,民国的时候。

我问:“你弟弟做什么工作?”

老沈说:“开个豆腐坊,做水豆腐,干豆腐,冬天的时候,还开粉坊。”

我想起他弟弟邮寄给我的粉条,特别好吃,我上次想着回家给父母带回去,可是后来我忘记了。

我说:“你们家,就你来到城里工作?”

老沈说:“我将来有一天,可能也回到农村,你跟我来吗?”

我想了想,笑了,说:“不知道啊,将来的事情,交给将来吧,你也知道,我这人笨得邪乎,我想不了那么远。”

老沈笑了。没说话。

不一会儿,老沈的电话又响了。这回,老沈接起电话,我听到还是男人的声音。

对方说:“上午开会,你怎么没来呢?”

哦,好像是许家大哥的声音。

老沈说:“大哥,公司高层的会议,我就别参加了。”

大哥说:“你呀,出去工作几天,不听我的了——”

老沈连忙说:“大哥,我是想,小许总也会参加会议,他看到我——”

大哥说:“他看到你,能把你咋地?再说,他上午的会议也没来,小娟给我打电话,说他坏肚子了,拉得起不来炕了。不知道这个小犊子整什么景儿。”

我听到大哥的话,忍不住偷偷地在一旁乐。

看来,许夫人没跟我说假话,许先生真拉肚了。真是我的蜂蜜醋汁起了决定作用?

这招儿要是这么好使,我要是便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啊。(读者诸君切勿模仿,万一起不来炕,概不负责。)

只听大哥在电话里又说:“你下午来一趟吧,晚上的时间我也不敢打扰你了,有家有口的人了。”

老沈有些为难地说:“大哥,我回乡了——”

大哥说:“那一会儿不就回来了吗?”

老沈沉吟了一下,他看了我一眼。

我急忙低声地说:“你就说晚上见大哥。”

大哥已经在电话里说:“行了,我知道了,你是带着小红一起回乡了吧?那明天吧,明天一早你来吧。对了,给你爸妈带个好。”

大哥挂断了电话,老沈脸上有些不太自在。

我说:“大哥不高兴了?”

老沈说:“没有,我明天再去见大哥吧。”

我说:“我是不是耽误你工作了?要不然,下周我们回乡也成。”

老沈说:“我妈都准备饭菜了,没事,走吧。”

老沈的车子开得快了。

几分钟后,老沈的妈妈又打来电话,问他到哪了,她已经把大骨头烀熟了,酸菜已经烧一个点儿了。老沈在电话里笑着说:“这晚饭预备得太早了吧?”

大娘说:“怕你回来就喊饿——”

放下电话,老沈说:“这一路上,净是接电话了。”

我突然有点羡慕老沈了,老沈有人惦记。我呢,一个电话都没有。

我正瞎琢磨呢,包里的手机有动静。嘿,电话来的正是时候,我也有人惦记。

电话是苏平打来的。

苏平说:“姐,你咋没来上班呢?你不干了?”

我犹豫了一下,没有正面回答苏平。我反问:“你听谁说我不干了?”

苏平说:“小霞说的,她说你不干了。”

我纳闷了,小霞咋知道我不干了呢?

苏平说:“姐,小霞说,昨天晚上,你跟二哥在楼上吵架了,二哥还摔了茶杯,有这事啊?”

小霞说得倒是实情。

我说:“有这事,不过——”

我刚要解释,苏平就着急地说:“姐,你跟二哥因为啥事吵起来了?你没事吧?二哥那人就那样,脾气不好,但他心眼不坏,你可千万别因为这点事就不干了,你不还劝我嘛,在哪儿干活都会遇到憋气的事,别拿这些当回事就行。”

苏平反过来劝说我了。

我笑笑,说:“我考虑考虑你说的。”

苏平说:“你还考虑啥呀?你千万别不干了,那小霞更抖起来了。姐,你都不知道啊,你今天上午没来,小霞嘚瑟得没边儿了,你一走,她当老大了,还支使我干活,她还跟我说,以前她在别的家当育儿嫂,她的衣服都是保姆给洗,我看她是不要脸!”

我笑了,说:“小平,你先别搭理她,等我后天上班,我再跟你细聊。”

苏平说:“姐,我还有事想跟你商量呢,你后天一定来上班啊。”

我说:“好的,后天见。”

我把手机收起来,老沈狐疑地看着我,说:“不是辞职了吗,怎么后天又要上班了?”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小娟给我打电话了,把事情跟我讲了一下,我觉得,我昨天也有做得过分的地方——”

老沈不解地问:“你啥事做过分了。”

我忍着笑,说:“刚才大哥在电话里不是告诉你,你们小许总上午的会议也没参加吗,说是拉肚子了。这件事跟我有点关——”

老沈昨天已经听我讲了这个事,老沈说:“真是你给他调的蜂蜜水的事?”

我点点头。

老沈忍不住笑了,看看我,说:“没想到,你还是制毒高手啊!”

我这个制毒高手,挑理一回雇主。这么说,后天上班,我也应该跟许先生道个歉啊!

老沈昨天,支持我辞职。今天,我说要上班,他也没有阻拦我,只是说:“尽量别惹小许总。”

将近傍晚时,车子缓缓地驶进老沈父母居住的屯子。

现在的屯子,跟过去我奶奶家的屯子大不一样,房屋都是亮堂堂的瓦房,院墙都是红砖外面抹了水泥。看起来,干净整洁,结实。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菜园子。初冬时节,地里的庄稼基本都收回去了,有些地里还有卷心菜没有收。

车子驶进老沈家的那条巷子时,隔老远,就看到前面一户院子门口站着两个小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都是七八岁的模样。

女孩看到我们,就往院子里跑。男孩站在门口,等车停下,我和老沈打开车门下车,男孩才往院子里跑,一边跑,一遍喊:“奶奶,我大爷回来了,还领个女的。”

这孩子的话把我逗乐了。

老沈说:“这小家伙是我老弟的小儿子。”

我拎着两盒衣服,老沈打开后备箱,从里面拎出各种水果牛奶等等。

我们往院子里走的时候,院子里就有人走了出来。

嗬,这么多人呢?只见门口涌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帮人。

老沈急忙给我介绍这些人都是谁。我一个人也没记住。

我本来就有脸盲症,尤其这么多人,一起涌到我面前,我谁也记不住,好像老沈的姐姐妹妹都来了。

老沈路上也没说这么多人啊,我以为就是老沈的弟弟来了呢。

这么多人,我要是知道这么多人,我可能就不会来了。

我心里忽然涌上一股烦躁,但我马上提醒自己,不能使性子,这是跟老沈第一次回乡,我就是再不高兴,我也得装作高兴,这也是给老沈面子,要不然,老沈的面子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老沈一脸的笑容,他还不厌其烦地给我介绍这些人,有老沈的亲戚,有老沈的邻居,还有老沈的朋友,这些人都来凑热闹——

我脸上带着笑,跟他们打招呼,老沈让我称呼对方什么,我就称呼对方什么。

院子里,坐北朝南,是四间清爽干净的瓦房。窗户上挂着辣椒串,院墙旁有高高的柴禾垛,靠门前是小山一样的金黄的苞米。

我发现门窗都不是过去的木头门窗,而是安装的铝合金门窗。跟过去的农村已经是两个天地了。

门口,站着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大娘的身材丰满,她腰里扎着围裙,满脸堆笑,对我说:“累了吧,冷不冷?快进屋,上炕暖和暖和。”

大爷在一旁看着我笑,嘴里咬着一根红褐色的烟嘴,却没有说话。

我们进屋时,厨房里又走出一个比我年轻一点的女人,腰里也扎着围裙,手里还拿着锅铲。

她对老沈说:“哥,我叫姐吧,路上累了吧,快进屋歇着。”

这是老沈的妹妹,她眉宇间,跟老沈长得挺像。

老沈对他妹妹说:“杰子,咋还让妈干活呢?”

老沈的妹妹笑着说:“我烀肉不香啊,妈烀肉香。”

老沈手里的礼物,已经被他弟弟拎到房间里,我手里的东西,也交给大娘。

大娘亲热地说:“来就来吧,拿啥东西呀?这么外道儿呢”

我说:“大娘,这是我给你和大爷买的羽绒服。一会儿你们穿上试试,看看合身不合身,要是不合身,我拿回去给你们换,下次再给你送来。”

旁边有人起哄,说:“大娘,你看看,你儿媳妇多孝顺你呀。”

我的妈呀,我现在已经成了别人的儿媳妇了?

说这句话的是个女人,比我大一点,身材也比较丰满。短发,说话声音很大。

老沈刚才给我介绍了,好像是他的表姐?我忘记了,人太多了,我记不住。只能是尴尬地笑。

只听她表姐跟老沈说:“凤琴前两天回来了,别提了,那个鬼样子——”

老沈没有跟表姐搭腔。

我恍惚记得,凤琴这个名字,好像是老沈的前妻。

旁边有人问:“她咋个鬼样子?”

表姐说:“别提了,她前一阵子处的对象,又黄了。肯定是人家不要她了,她还说,她看不上人家。你说她快有60了吧,这家伙,还扎古呢,新割了一个双眼皮,两只眼睛整得像吊眼梢子,像两个黑洞,人不人鬼不鬼的,越扎古越难看。”

老沈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我想,她肯定不高兴。

老沈的妹妹杰子就说:“表姐,张罗大家入座,开饭吧。”

表姐也就不提老沈的前妻了。

客厅里已经摆好了两个桌子,都是大圆桌面。厨房里已经做好了一些菜,女人们开始往桌子上端菜端饭。

我看着桌子上的美食佳肴,我真有点饿了。

老沈的弟弟爱说爱笑,他张罗大家坐下吃饭,也给我一口一个嫂子地叫着。叫得我一点脾气都没有。发火吧,可我确实跟老沈什么步骤都走过了。不发火吧,毕竟,我和老沈没有结婚啊。

随他们吧,爱咋叫就咋叫吧。

我和大娘大爷一桌,我挨着大娘吃饭。大娘一个劲地给我夹菜。哎呀妈呀,大娘家烀的大骨头,也太香了吧?第一次到人家做客,我没好意思两手捧着大骨头啃。

我是假装文雅地用筷子一点点地剔骨头肉。

老沈的弟弟看见了,他起身去了后厨,不一会儿,他进屋了,当啷一声,把一把尖刀扔到老沈的桌前。

老沈说:“嘎哈呀,我回家,就给我亮刀子?”

老沈的弟弟说:“你看看你那眼神吧,没见到我嫂子啃大骨头费劲吗?你用刀子把肉剔下来。”

给我闹个大红脸。

老沈的脸似乎也红了,有点不好意思。

老沈的妈妈就拿过刀子,从盘子里拿了一个大骨头,刷刷刷几下,就把一个骨头肉都剔下来了,她把骨头肉装到一个碗里,放到我面前说:“前些天,他老弟家杀猪了,没舍得烀大骨头,特意等你回来再烀上。”

大娘的手艺真是不错,我要不是担心肉吃多了,真打算再啃个大骨头。

美食真有治愈的功效啊,一顿肉吃下来,我啥脾气都没有了。

大骨头里烩的酸菜,味道也是绝了,太好吃了,正宗的酸菜味。

我想跟大娘请教两招,以后回到老许家,我也炖一锅这么香的酸菜。

我说:“大娘,你的大骨头烩酸菜,怎么炖得这么香啊?”

大娘说:“跟你们城里吃的不一样吧?”

我连连点头。

大娘说:“你们城里是用电,我们乡下是用柴禾,柴禾的火软,炖的香。再说,你们城里的锅跟我们乡下的锅不一样,我们用的铁锅。”

一旁,老沈的妹妹说:“我看主要是啊,你们城里做菜就做一点点,我们家烀肉烩酸菜,那是一大锅,味道浓。”

看起来,城里的大骨头酸菜炖不出农村炖的风味啊。

农村的山,农村的水,农村的空气,都干净一些,可能都有关系吧。

吃饭的时候,老沈的弟弟打开几瓶酒,老沈也倒了一杯,大爷也倒了半杯,众人推杯换盏。

老沈喝酒,那就说明晚上无法开车回城里了。我也就客随主便吧。

老沈弟弟还跟老沈的妹夫划起拳来,老沈的妹夫总是输,总是他喝酒。惹得老沈的妹妹在一旁说:“别玩了,你能玩过老疙瘩吗,你跟他玩,没有不输的时候。”

我发现老沈家跟许家有点相似的地方,就是老沈的弟弟,有点像许先生,或者说,比许先生还调皮捣蛋。老沈跟许家大哥很像,有城府。

这一餐饭,我吃得太香了,小鸡炖蘑菇也香,鸡肉香,蘑菇也有味。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心满意足。

饭后,我要收拾桌子,老沈的妹妹没让,她跟着两个表嫂在厨房收拾。

我没见到老沈的姐姐,据说忙着家里的事情,没来。

吃过饭,大家坐在客厅里抽烟说话,谈地里的庄稼,谈外面打工的事情,还谈谁家的孩子出去做生意,发了大财,一家人都搬走了,只剩下父母还在家里。

大娘让我上炕坐着。我看到柜子上放着我买的两件羽绒服,就让大娘穿上看看,合身不合身。

大娘笑着,到外屋洗了手,她回来穿上浅蓝色的羽绒服,衣服下摆超过膝盖,快到小腿了。肥瘦是正好。

我帮大娘拉上羽绒服的拉锁,说:“大娘,羽绒服长不长?”

大娘看着镜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说:“不长,不长,正好。”

大娘回身到客厅叫来大爷,说:“孩子给你买的羽绒服,你穿上试试,看合身不。”

大爷更逗,说:“不用试,肯定合适。”

众人都笑起来。

大娘把大爷那款藏蓝色的羽绒服从盒子里拿出,给大爷穿上。

长短合适,就是略微有点肥了。

我说:“大爷,要是觉得肥,我拿回去给你换。”

大爷说:“不用,肥点正好,我最近胖了,冬天的时候还得胖点。”

大爷的话,把我逗乐了。

大爷大娘听力都没问题,交流无障碍。

老沈的弟弟从客厅走进来,说:“嫂子给妈爸买啥,妈爸都觉得正好。”

老沈家的四间房子,东边一间卧室,西边一间卧室,中间挨着东屋的,是一个大客厅,客厅和西屋之间,有个很宽的过道。过道北侧,是个很大的厨房。

房间宽敞,收拾得很干净。

客人散去后,我想去厕所。房间里修了室内的卫生间,但这里跟楼房不一样,屋子里人多,不太方便。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让老沈陪着我,去外面的厕所。

老沈家的后面,是一所小学校,学校里有露天厕所。厕所旁边有两盏凄迷昏黄的路灯,老沈在路灯下等我,我就去了厕所。

这种厕所,我老家以前也是这样式儿的。大约十年前吧,环路以内就没有这种厕所了。

我和老沈在夜里往他家走,现在道路两侧都是路灯,只是不像城市里店铺林立,乡下的夜晚安静多了。

我的手碰到老沈的手,老沈就在夜幕下攥住我的手,我们手拉手,走在回去的路上,我感觉心情很安静。

好像回到了少年时的某个场景,我幻想着,将来有一位高大帅气温柔的男子跟我在一起。

我歪头看看老沈。说句实话,老沈不帅,也不英俊,但是,他笑起来有种亲切感,就仿佛童年时邻居大哥一脸宽厚的笑。

老沈的皮肤是棕色的皮肤,洋溢着健康的气色,让人望一眼,就感觉很明朗,很舒畅。

老沈问我:“看什么?”

我笑,说:“看你长得好看。”

老沈没说话,攥紧我的手。

迎面走来一个男人,后背有些驮,他两手背在身后,步履蹒跚地走到老沈身边,站定了,两只眼睛静静地打量老沈。

老沈轻声地跟对方打招呼,说:“还没睡呢?”

男人的脸色也夜色里有些晦暗,我看不清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只听他沙哑着嗓音,说:“你啥时候回来的?好久没看到你了,凤琴没跟你一起回来呀?”

老沈说:“回去睡吧。”

老沈快步地往前走,我都快跟不上他的脚步了。

我和老沈走出老远了,身后的男人才慢慢地转过身,消失在黑暗里。

我忍不住低声地问老沈:“他是谁呀?”

老沈沉吟了一下,说:“我前妻他爸。”

我说:“他怎么说话那么古怪呢?他问你和你前妻是不是一起回来的?”

老沈用手指指我的脑袋,说:“他这里有点问题。”

我打掉老沈的手,用手指摸着老沈的脑袋,说:“去一边拉去,你的这里才有问题呢。”

我们走出很远了,我回头去望,路上空空荡荡,只有夜雾在弥漫。

我们回到老沈家里的时候,老沈的妹妹把我和老沈让到西屋。西屋也盘了一铺火炕,炕上已经铺上了被褥。一个被子,两个枕头。枕巾好像都是新的,没有用过的。

妹妹还端来一盆水,让我们泡脚。

妹妹说:“你们俩睡这屋,妈和爸睡东屋。”

我说:“你睡哪?”

妹妹一笑,说:“我家离这里不远,炕已经烧热了,明天早晨,我过来做早饭。”

老沈的妹妹真勤快,能干,又体贴人。

客人都已经散去。夜已经深了。

老沈要脱衣服上炕了。

在我们老家,我妈告诉过我,到别人家里做客,男女不要睡在一个被窝,让人家不拿你为重。

我别的东西,不太听我妈的,但是年纪大了之后,反而觉得我妈曾经说过的话,句句是真理呢?

我洗好脚,看到靠墙边还有一个被子。我干脆把那个被子抱起来,又抱起一个枕头,就往外面走。

老沈诧异地问:“你不睡觉,抱个被子嘎哈去?”

我说:“我陪大娘唠嗑去——”

老沈伸手来拽我,我已经抱着被子和枕头,往门外走去。

(喜欢我的文章,请评论、点赞、转发,感谢之至!)

蒙山地区生活习俗上的那些事

蒙山地区生活习俗上的那些事

文/厚石

(一)饮食

主食 居民世代以煎饼、糊涂为主食。建国前居民生活极苦,多食高粱煎饼,或掺以谷糠。地瓜小米稀粥,咸菜间有熟菜,鱼肉面食非逢年过节鲜有用着,每年收获粮食多不敷用。建国后居民生活逐步改善,但以煎饼、糊涂为主食的生活习惯却传承至今。建国初期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境内居民多食地瓜干煎饼和玉米糊涂,仅逢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才吃一顿面食(小麦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以煎饼为主食的生活习惯迅速发生变化,煎饼和各种面食(主要为馒头、烧饼、面条)并用,而且煎饼多为白面煎饼或以瓜干、黄豆、小麦多种原料的煎饼。多食小麦、玉米糊涂。新世纪以来,各种面食(主要为馒头、烧饼、面条)为主,多食小麦、小米糊涂。

副食 居民随着季节的变换,食用多种蔬菜,普遍常吃豆腐、豆腐皮、豆芽;喜欢辣、咸;咸味菜有辣疙瘩咸菜、咸鸡蛋、芝麻盐、咸豆子、腌香椿芽、炒咸鱼等。常用青菜为大白菜、萝卜、辣椒、茄子、韭菜、土豆、藕、豆角等;淀粉菜有粉皮、粉条等;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鸡肉次之;禽蛋类以食鸡蛋为主,鸭蛋、鹅蛋次之。食用油类为花生油为主,香油次之。春节期间,居民喜吃白面混合猪肉、萝卜、鱼等放油锅炸制的“酥菜”“丸子”。居民常吃的其他副食品有馓子、油条和各种糕点。

宴俗 境内宴俗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生育寿诞、请新媳妇、接风洗尘、送别饯行、交际来往等方面。尤其婚丧嫁娶,更为重视和讲究。境内民间素有设宴席款待宾客的礼俗,当地称“坐大席”。宴席的名目繁多,可繁可简,不足而已。境内宴席和平时招待客人,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国前,多数贫穷人家办不起酒席,菜少且简单。改革开放以后,境内宴席越办越丰盛,一些山珍海味也逐步走上农家宴席。菜的名堂和味道也越来越讲究。这种搞铺张、要面子、图光彩的大宴之风不宜提倡。

食俗 逢年过节,居民一般都改善生活,在饮食方面形成了多种习俗。过大年适居民的最隆重节日。在饮食上主要是饺子(除夕“交子”之意)。一般从除夕(即大年三十、小进二十九)到正月初二,吃三天的水饺。在菜肴上一般农户都吃“酥菜”。富户人家油炸整鸡整鱼,炸藕合、丸子等十几种,一般农户也炸四五样。建国前穷人过年,有的连水饺也吃不上。六、七十年代居民生活困难,过年只吃两三顿白面水饺,有的只吃一顿白面的。正月十五(过小年),居民以食面食改善生活,现在有的农户吃元宵。正月十六早上喝面条。二月二吃炒料豆。五端午食艾叶煮熟的鸡蛋,食粽子。六月六吃面叶面条。八月十五(中秋节),仅次于春节,家家户户除改善生活外,晚上吃月饼。腊八节家家户户喝八粥(小米煮红枣)。腊月二十三,辞灶节,吃灶糖。

居民平时吃饭,一般让老人、长辈坐上首,子女、晚辈坐下首。来客先让主客人入座,客人入首座,家人或陪客下首再坐,接菜倒酒倒茶伺候客人。当地有敬酒的风俗,即客人在中饭(宴席菜上一半时,上饼干、点心之类)后主人敬酒。一般客宴,客人不能每道菜都吃光。宴毕,撤菜喝茶。客人走后,家人才吃下场。待客的饭,要多预备,即有吃的又看的,还要有回的。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待客为了方便,都到酒店订席,或进家办席。酒店多为圆桌,招待期间主宾要分开坐。主家要分主陪、副主陪,宾客要分主宾、副主宾。主陪坐在圆桌的最上首中间,副主陪坐在最下首中间。主宾、副主宾分别坐在主陪的右边和左边,其他客人和陪宾往下坐,以此类推。席间也有敬酒的风俗,所有人要立起敬酒,敬酒者要说一些客套话。关系密切的要喝碰杯酒,两个、三个或四个、六个不等。

(二)服饰

衣着 当地居民衣着一般注重经济、实用,追求大众化。清末,男子多穿圆领大襟布扣短褂,下着直裆带腰宽腿裤,束腰,扎裤腿。妇女穿掩膝右偏襟肥大上衣,直裆裤扎高腿。裤褂边口镶宽边。衣着布料多为家织布。色调常有青、蓝、红、绿、印花、玉白等。富户,男穿长袍大褂、外罩马褂,女穿八折罗群。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男装一般穿对襟短衣,妇女上衣亦渐短小适体,青年男女多不扎腿,仅冬季扎腿。男公职人员、学生始穿中山装、学生服,女穿旗袍。多数居民仍着家织布自做的衣服。

建国初期,境内男女对襟上衣普遍流行,长衫大褂绝迹。男公职人员穿中山服,女穿翻领两排扣、外有腰带的列宁服,均穿硬质腰带穿裤腰布鼻的制服裤。“文革”时期,时尚草绿色军装,之后不露口袋的国防服和制服裤大兴。

自1980年后,居民多穿国防服、中山服、卡克服,旧式中式服装仅老年人穿着。青年衣着多变,女子尤甚。居民青年男女中开始流行鸡腿裤、喇叭裤;之后喜穿西装,少数穿牛仔装。冬穿毛呢、羽绒、滑雪衫,部分喜欢外穿将军呢教官服、军棉短大衣;机、手织线衣线裤大量出现。春季秋季学生喜穿运动服、校服,女子上衣由瘦转肥;裙子由长变短;裙子有短裙、裤裙等样式。夏季男子喜穿白褂、汗衫、短裤;女子多各式裙子,上下衣多用花布,色调由艳丽趋于素雅,衣料以轻、薄、柔、滑为上品,花色多样,绚丽多姿。

开放带来交流,交流促进发展。新时期新时代,讲究品位,突出个性的时尚潮流服饰也影响着青年男女。每年都有流行服饰流行色。不论打底裤、破洞衣、露肩服、V型装、米兰服饰,美国牛仔,凡有服装流行新潮,很快就会在境内汇融,并演绎成新的时尚,特别是年青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情调和主题。

帽、鞋、袜 清末民初,男戴瓜皮硬帽壳、毡帽头、软质帽垫,讲究戴礼帽。冬季戴三块瓦帽、套筒帽,儿童和少数老人戴棉帽子。春秋季少年儿童戴虎头帽和红绿布缝制的花帽。妇女围戴围巾,青年女子缀以花,中老年以青布包头。建国后,男子帽壳渐少,多戴八角帽、解放帽,冬季戴耳棉帽。尔后妇女多围针织方巾,男子围针织围脖,老年有的戴平顶绒帽。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手工制作的帽子绝迹,棉布料渐少,多用化纤、毛毡。青年妇女多围毛织长巾、纱巾、丝巾等。到八十年代后期,中老年男子多戴鸭舌帽,青年留长发不戴帽,中年中留发不戴帽者亦渐趋普遍。九十年代以后不戴帽,只有老年人还戴帽。

清末,鞋袜多由家庭制作,男子穿双脸双鼻布鞋,尔后多穿尖口圆口布鞋,都是手工麻线纳底。冬季穿双脸棉鞋。妇女因裹脚穿尖头布鞋,少女、少妇鞋面绣花,男女皆穿靴式双层缀底布袜。少年儿童穿猪头、虎头绣花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镇出现鞋作坊,开始生产皮革鞋、千层底布鞋。布袜逐渐由棉纱针织高筒袜代替,多以手工缀以布底。解放后至70年代,多数男青年穿力士胶粘鞋、解放鞋、塑料底或布粘胶底长脸松紧鞋,妇女穿方口带绊凉鞋。少数居民仍穿麻线纳底的布鞋。70年代以后,橡胶雨鞋渐多。居民多穿尼龙、锦纶、涤纶短袜。70年代末至80年代,男女青年多穿尖头皮鞋、旅游鞋、尼龙花袜,夏季穿各种样式凉鞋。少数女青年穿高跟皮鞋,多数穿半高跟皮鞋,夏季穿半高跟凉鞋,着裙子和高筒尼龙袜。二十世纪90年代,男青年多穿各种运动鞋、旅游鞋、各式皮鞋,夏季穿各式各样的皮凉鞋,多穿涤纶短袜、尼龙短袜;中老年多穿胶底布鞋、解放鞋,各种颜色的短袜。女青年多穿半高跟皮革鞋、运动鞋,长筒袜换成了各式短袜,夏季多穿各种样式的塑料凉鞋。少年儿童多穿运动鞋,尼龙、涤纶短袜,夏季多穿塑料凉鞋。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拖鞋、运动鞋、休闲鞋、一脚蹬、高跟鞋,不同造型,不同风格;长筒袜、短筒袜、鞋袜、丝袜,颜色各异,绚丽多彩。境内男女青年穿鞋袜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保暖,而是讲究整体穿搭中的时髦。时而休闲(拖鞋),时而简约(光脚),时而讲究文艺质朴(黑鞋),时而讲究性感优雅(蕾丝袜配高跟鞋)。

头饰 清代,男子留半头长辫,多将发辫盘于头顶。辛亥革命后剪辫剃光头,少数留半截发。少女扎大辫,出嫁妇女盘圆发于脑后吧,罩以发网,绾上插簪,老妇则绾上疙瘩钮。女童留马蹄发扎小辫。建国后,男子青年多留分头,平头,中老年剃光头。青年妇女剪短发或扎两个辫子,男童多留月牙子,有的还在后脑勺上留一缕长发,活像山羊胡子,待八岁时剃除。八十年代,少数妇女烫发,多数剪短发。少女喜扎羊角辫或马尾发或散发。九十年代后,少女将脑后长发编成短辫,然后折起用发卡绾住,有的将散发拢在脑后用发卡束住发根,发稍自然垂下,有的留马尾辫、盖耳短发等。老年妇女仍保留旧式发型。男童多留平头,女童多留短发、少数留学生头,与男少年短分头相似。清末,富户男子佩戴饰绣香囊,绣花腰带,老年手戴斑脂、腰佩玉块。一般儿童戴长命锁、古钱辫,帽前脸缀以银铜质寿金和福禄吉祥等字。手腕、脚腕戴银镯,有的佩以响铃。未婚少女戴镯子、戒指,辫稍扎红、绿头绳,逢年过节插人工造化。已婚女子发簪插叉和针状簪,戴戒指、耳环。老妇发簪戴硬壳盔头,横插扁形簪子,个别戴玉镯。建国后,随着发型演变,配饰有所变换,青年妇女剪短发,多喜用彩带结前绺于一侧,尔后多着彩色发卡,留辫者多在辫稍系绸花条。女孩子喜欢用彩色绸条在头顶盘系蝴蝶结,用红、绿头绳扎辫稍,用各式彩色发卡拢散发或用彩色纱巾系发。进入二十一世纪,境内人们的发型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男子青少年的发型一般为分头、平头,中年人多留背头,老年人多数仍留光头,男子留胡须者已经少见。妇女发型千姿百态,各种发型并存,但青年女子留披肩长发或燕尾型的为多见,多数女子染彩发。

(三)住宅

境内居民系多户居住,各自成院。立宅建房注意采光取暖、主次衬托、高低排水,其次还要看“风水”。旧时建宅大都请风水先生择宜土、避凶地。相地得宜,则宅邑平安、人丁兴旺、子孙多福;相地失宜,则宅邑闹鬼、衰败萧条、殃及子孙。庭院布局,多为单院。院落布局一般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正房朝向在横轴偏东西5度,增加日照时间。院落布局以四合院格局为常见,即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北屋一般为三间,称“堂屋”。东间为上,长辈居住;西间为下,子女居住;靠东间或西间用墙界开,称为“里间”,余下的两间称“明间”,待客、议事用。其它三面为配房,供晚辈居住,或用作储藏、炊事、饲养之用。建有大门楼,大门留在哪个方位,因街道、道路而定,四面皆可留门,但把门开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者绝少。往往偏于一角,以八卦方位定名称。过去讲究宅院坐北朝南为正,开门的方位也比较顺当。堂屋两端皆留风道,一般在院子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启门,正房前植石榴树,主房门西安磨。如东南启门,则厕所、饲养圈在西南处;启门西南者反之。走东南门,厨房在左;走东南门,厨房则在右。迎大门建影壁,俗称“影门墙”。院内栽植花卉树木主要有月季、石榴、杏、家槐等,忌载柳、桑、松、柏等。

堂屋明间的摆设,一般是靠北墙正中放条几,几前放八仙桌,左右置座椅。条几正上悬中堂画,山墙挂壁画、条幅、年画为饰。

在旧中国,农村多数房舍低矮简陋,且破烂不堪。一般农民住房多为土筑坯垒草苫,低矮破旧,年年修补,且几代相传。一般农户建房,主房多为三间,东西配房多为两间,屋草多为麦秸或从山上割来的黄草。院墙多为土筑坯垒。无大门楼,多数是狭小低矮对的土框木门。只有富有人家的居住才有二进或三进的楼台瓦舍,宽敞舒适,与众多贫苦农民的宅院形成鲜明的对照。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民房建筑大有改观,其建筑注重坚固、美观、宽敞、明亮、实用,由不留后窗改为对窗,窗子多为木窗、铝合金窗、塑料窗。建筑样式不断变化。但传统的四合院已少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居民一般盖主房三间,多为三搭瓦马褂屋,土墙或砖包皮,七檩二梁,瓦顶。也有顶上是草,四檐是瓦,俗称“四檐青”。板门木棂窗,石灰碾白墙。七十年代,高石基(88厘米,俗称“窗户齐”),“二五”砖墙,瓦顶,屋内石灰抹墙,墙外皮水泥搓毛板,木制玻璃门窗,砖或水泥铺屋地。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房标准大有提高,居民建房一般多为四间或五间(主房)。有钢筋水泥结构伸檐平顶房和伸檐(俗称“出厦”)起脊房两种。钢筋玻璃对门对窗,水泥屋地屋墙,少数农户建二层小楼房。九十年代初至21世纪,境内居民多建多门宽敞平顶房,屋内结构趋于城市化,分会客厅、储藏间、卫生间、书房、厨房等,厅、间、房之间有木房门串通。室内摆设现代化,主要有电风扇、彩电、VCD、沙发、座椅、书橱、地橱、组合家具等。门窗有木门窗、铝合金门窗、塑料门窗等。同时,院内多铺水泥地。屋墙外皮有搓水泥光板和贴磁瓦。屋地多铺地板砖,有彩绘地板砖、花岗石地板砖、仿花岗岩陶瓷地板砖等。平顶大门楼连接两间左或右配房;大门楼和影门墙多贴陶瓷字画,甚为美观,文化色彩浓厚。大门换成了宽大门,一般能开进机动三轮车、轿车。

新时期新世纪,新型高档社区出现,楼房林立,居民住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房风俗演变。旧时,建房之前先要择基地。主要看“风水”。民间有专看“风水”的先生,他们有一套“辨方、相土、观水”的相宅法理论。地基确定后,进一步选择宅子的“内五行”,即确定房屋及院落的布局,如大门的朝向、配房的位置及饲养圈、厕所的位置,各建筑物的方位、角度等。建造房屋也要择吉日破土动工。一般选取好一些的双日子上梁,避开黑道日、阴阳将、杨公祭等日子。破土动工之时,要鸣放鞭炮。当墙砌到平口后上梁,亦要燃放鞭炮,梁柱上、门窗上贴吉祥的红对联。建房阶段要设三次酒席,即“上工酒”、“上梁酒”、“下工酒”。

旧时人们认为建房的位置、布局和建房过程中的许多事情联系着个人或家庭的吉凶福祸。故除“看风水”“择吉日”,按“无行”生克确定布局外,在建房中还有很多禁忌,如“逢瑞年不建房”“太岁在东不建东房,太岁在北不建北屋”等。逢到这种情况,只须在头一年的腊月里,未交本年份之前先清出一段地基来,摆上两块墙基石,就算上一年开始动工了。又如宅基地,正对着街道或道路的要冲,或者在庙宇后建房时,可在街道的对过设一道壁,挡住前面的不祥之物。也有的在墙上镶嵌上一个“泰山石敢当”的时刻,以破解。前邻建房高度不能超过后邻的房屋高度,否则被认为压住了后邻的财运。遇到这种情况,后邻可在屋脊上立一块砖,玉前面房子的高度相等,有的并在砖上书“姜太公在此”五个字,前面如果对着庙宇、牌坊等高大建筑物,无法用砖的办法解决,可在对着该高大建筑物的自家墙上,用黄纸书“姜太公在此”字样。建房时,房后常在自家地界留半尺的“滴水”,否则邻家便会认为被冲走了财运。无论谁家建房,都禁忌建成庙宇、衙门样,忌从前到后形成一个中轴线。大门、二门、前堂屋门都要稍错开一些,避免前后正对,但有不可错过半间屋。前后或左右相对的两座房子,在中间无任何遮挡物的情况下,一个屋的屋门不可正对屋山墙。房屋建筑以主房院的北屋最为高大,前后左右院子的正房都要略低一些。每一个院子之中,北屋要高于东西配房。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建筑美学方面的反映。

一个院子的东西两侧要保持大体对称。一侧不建房的也要以棚、厦等附属建筑来维持这种对称。民间有“有西无东,家无老翁”、“有东无西,家无老妻”之说。就是说,东面缺少,影响男主人的寿命,西面缺少,影响女主人的寿命。这实际上是把崇尚对称这一东方审美习惯作了迷信的解释。梁、檀、门、窗用木料,忌用槐木,因槐字字形右半边是个“鬼”字,所以是木中有鬼,字形不吉利。也忌用桑木,因为“桑”与“丧”同音,字音不吉利。最宜用杏木作门,柳木作窗,取“幸留门户”之意。房子的木结构宜用枣木作脊檀,榆木作房梁,取“早积余粮”之意。

建国后几十年来,民间建房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建筑布局及规格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便是近年来人们的收入拉开了距离,但因家庭结构以小家庭为主,所以高收入户建房也只在质量及装饰的豪华上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大多数村庄统一规划宅基地,为了整齐划一,节省土地,也为了敞亮、朝阳、实用,新建住宅以北屋为主的排房院,极少见旧式的四合院了。在建房规格上,间距越来越大,玻璃门窗代替了木板门,木棂窗,而且是前后对窗,有利于室内采光及空气流通。前面述及的诸多禁忌也大部分被打破,但反映邻里互助精神以及表达人们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的风俗、习惯则依旧保留着。

(四)家什

餐具 境内居民家用餐具主要有:碗、筷、盘、碟、盆、勺等。建国前至建国初,一般农户多用黑、白粗瓷碗;筷有竹、木两种,匙有铜、瓷两种;勺有木、铜、铁三种;盆有黑釉盆、红陶盆。碗、盘、碟多为细白瓷;勺多为铝、铁制品;匙有铝、瓷不锈钢及塑料制品。九十年代至今,居民餐具多为细陶瓷、搪瓷、塑料、铁、铝制品。

饮具 建国前,一般居民多用铁、铜、锡、红陶、黑砂质地的茶具和酒具。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用钢精、粗白瓷、搪瓷质地的茶具和酒具,形式有茶壶、茶缸、茶碗、酒盅、酒杯、酒壶等。九十年代至今,居民家庭置有成套的细瓷、玻璃质地的酒具和茶具,美观大方精致。六十年代开始使用保温瓶,俗称暖瓶。烧茶用的有铁壶、钢精壶、砂壶等。

炊具 居民家用炊具主要有锅、鏊、刀、铲、笼、笊篱、炉灶等。炊具为铁、木、竹、塑料制品,炉灶为地锅或风箱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多数居民家庭用上铝、钢精锅和取暖做饭合用的铁炉、蜂窝煤炉。今少数老年人做饭仍用地锅,烧柴。大多数家庭用上了煤气灶、多功能电热锅等。舀水用具有瓢,葫芦制成;铁勺、铝勺。

卧具 建国前夕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境内居民一般都是躺卧在简易木床上睡觉,床上铺秫秸箔、麦秸苫及苇席,富家多用雕花顶子床、棕床。八十年代多用双人木床、钢丝床,少数用席梦思。九十年代以后,席梦思床进入家庭。

家具 建国前,境内富家有条几、八仙桌、太师椅、衣箱、衣柜等。一般居民仅有普通木质桌凳椅箱柜。建国后,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数家庭添置大衣柜、菜橱等。八、九十年代,电风扇、电视机、VCD、组合家具较为普遍,少数家庭备有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世纪新时代,各种高档家具眼花缭乱、应有尽有。

日常用具 (照明用具)建国前,境内居民全靠菜油灯照明,建国后普通用煤油灯,外用煤油马灯、手电筒,集体用煤油汽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各村庄居民普遍用上了电灯。

(汲水用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境内居民生活汲水多以桶罐系绳提水,以钩担挑水。后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压水井。二十一世纪开始各村基本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盛物用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境内居民原来盛物用的陶制、木制、条编的缸、盆、囤、篓、篮逐渐被淘汰,多用轻便的塑料制品、竹制品、搪瓷制品。

(取暖用具)建国前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境内居民冬季取暖,一般居民用泥制火盆烧木柴或果皮粮糠。到八十年代,憋拉气炉(铁炉烧煤炭)进入普通家庭,并逐渐使用。新世纪新时期,有用土暖设备,使用各种电暖设备、空调等。

(磨面用具)建国前至五十年代,境内居民磨面用石磨,用人拉或驴拉。碾粮全用石碾。自六十年代起,各村普遍建有磨面坊,全用机器(柴油机)磨面,后用电力磨面,石磨被淘汰。

注:本文写于2018年秋天,现摘自于镇志《印象温水》。

壹点号 厚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中国假发成非洲黑金?非洲妇女三分之一的工资用于买假发?"

在创业的黄金年代,人人都想出海掘金。

非洲人口高达12亿,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其物资贫乏。从钢铁铝材到义乌小商品,在非洲都有着极大的需求量。

在非洲,因为其物资稀缺,导致电商平台慢慢开始展露头角。

比如尼日利亚最大的Konga,中国创办的Kilimall,南非的Takealo......都开始在慢慢打开非洲人民的视野。

虽然说在非洲,基本所有商品都是供不应求,但其重中之重的就是假发、美发这些用品。

假发在非洲为何受欢迎?

在非洲,经济条件允许的非洲人都会去专业的理发店打理,理发店大部分护发用品都是从中美进口的,而其假发90%都是中国制造。

爱美是全世界女孩子的天性,但非洲女孩的真头发大概只有1-2厘米那么长,为了看上去更美,所以造型基本是靠假发支撑。

连我们著名的歌手的蕾哈娜女士,据悉每年花费在头发上的钱都好几百万呢。

在黑人的社交圈里,假发是一种隐性的财富证明,意味着你有财力打理自己的发型,也是假发在某种程度上让黑人女孩们重新找回了自信。

同时戴假发不仅可以避免夏天虫子在头发上肆意生长,还比自己乱蓬蓬的卷发更为舒服凉快。

更重要的是对于爱美的非洲女性来说,假发是凹造型的必备法宝。

既省去了打理头发的烦恼,还可以随时更换造型,不论是披肩波浪还是黑色齐耳直发,戴上假发分分钟搞定。

假发对于非洲女性来说,即使不买衣服也要买假发,是非洲女性刚性需求。

特别是由真人头发制成的优质中国假发,甚至被当地人称为“黑金”,备受追捧,这也是她们最舍得花费银子的地方。

要知道,在非洲,女孩们去店里做一次漂亮的头发可能要花费掉她们三分之一的月薪。

一顶时髦的假发价格不菲,且根据其长短的不同,其售价在1000-10000兰特不等(折合人民币为500-5000),这些用真人头发制成的高端假发在非洲被称为“黑金”。

在非洲早前还出现了不少犯案团伙,专门抢劫高端假发,有些人在等车或者逛街时莫名就被抢走了头上的假发。

有些在非洲旅游的朋友,经常被问的就是:“你是中国来的?能帮我买一顶假发吗?”

不要很奇怪,因为“中国假发”在南非真的声名响誉。

在今年4月,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平台在南非推出了一批新零售假发店,顾客们可以在线下体验,线上下单,再通过经销商通过本地仓库配货。

这模式一推出很快就征服了广大消费者的心,有些客户一口气就下单了数10顶假发。

中国假发的到来,让非洲女孩们多了一个物美价廉的选择,也让很多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

有些非洲女孩表示:“发廊里的假发太贵了,款式也不多。”

而中国假发款式多样,不论是短发还是长发,卷的还是直的,粉色或是黄色,基本想要的款式都有,而且价格也不贵,有些只要20美元,贵的也在100多美元。

所以,很多本地假发经销商选择从中国假发店批发。有些入局早的非洲经销商靠卖中国假发就月入3万。

我们国人早前也有人带着一批假发前往非洲试水,结果还没下飞机就被抢购一空。

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平台通过这种速卖通“非洲黑金”,为非洲人民带去了中国式购物体验,开拓了非洲百亿假发的零售市场。

中国假发之都—许昌

河南许昌,三国时期曹操曾在此建都称王,至今还有春秋楼、丞相府等三国故迹。

在当地人眼里,这是一个三线城市,但在外人眼里,这是占据“中国假发”半壁江山假发之都。

许昌借着电商的触角,源于黑人女性对假发的刚需,把假发卖到了全世界,是跨境电商与传统中国制造完美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许昌假发交易量连续两年保持400%以上的高速增长,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一半。

以速卖通为例,假发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每2秒就能卖出一个假发产品,年销售额数10亿元。

在上海工作的小李,曾是一家奢侈品牌的社交营销主管,年薪在40万以上,在但去年,他辞职去了河南许昌售卖假发。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甚至有些以为他被某传销机构洗脑,打赌他一定会回来。

他到许昌假发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去工厂参观工人们如何处理收来的头发。

而他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内容营销,帮助公司把假发卖出去,他坚信未来假发市场潜力巨大。

毋庸置疑,在未来,中国制造的假发依然是非洲女性的刚需。

而这种中国式的网购体验必然也会在非洲市场占据一片江山,这也是商家及创业者的蓝海版图~

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复“部位”,告诉你一个减肥小秘诀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高端别墅门窗

高端隔音门窗

上一篇: 派雅门窗:创业年资30+,品牌正年轻|南海制造 转型标杆⑤
下一篇: 浅析建设工程纠纷中的“先开票、再付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