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成华区龙潭街道威灵社区6组的范家祠家风大院打造项目正式启动。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范家祠堂,是比较罕见的东山客家文化遗存,对研究客家民居、建筑,以及家族管理制度、生产活动、科举教育等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它的始建,迁建和重建,还有一段故事要讲。
01范氏一族落脚龙潭寺
▲范氏族谱。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要讲范家祠的历史,先要回溯范家人的迁徙足迹。这在光绪九年(1883年)《范氏族谱》中有清晰记载。
据《范氏族谱》,范氏始祖自闽迁粤,范家在粤东北长乐县繁衍生息十一世。清雍正四年(1726年),广东发生大饥荒,到乾隆初年民生仍未恢复。其时,范家十一世祖范钦若(一名范端雅)将祖上产业尽数典卖,也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有时甚至连续7天揭不开锅。
听闻四川“遭献贼屠戮”,又遇“吴三桂作逆”,土沃人稀,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范钦若于是慨然道:“丈夫志四方,岂必恋恋桑梓?吾闻西蜀,天府之国也,沃野千里,民人殷富,天将启吾以行乎?”遂于乾隆六年(1741年)“偕五子空身入川”,再创家业。
范钦若一行先来到叙永厅永宁县(现叙永县境内),租一刘姓人家的田宅为生,后又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次举家迁往成都华阳县巫家桥(今新都区),佃得李姓田宅。
同年11月,65岁的范钦若去世,儿子们相继分家,仅长子范金和四子范璧(字对扬)同居共处,耕读传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人买下张姓田产,“家计渐饶”。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范金与范璧分家。范璧买得清水沟(今龙潭威灵社区6组)冯氏田宅,举家迁往,数十年间置良田七百余亩,营造广屋家园。
02老范家祠与新范家祠
▲威灵社区6组(左)及8组(右)范家祠。图片来源:成华发布 方志成华
自范钦若入川以来,范家三徙择居,可谓居无定所,其间虽然也曾尝试集资建祠等事宜,长兄范金还曾预立族谱小引,但毕竟刚入川创业,族人寥落难支,分散各处,因此钦若公建祠的未了心愿,最终由范璧来完成。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范璧在清水沟开始营建范氏宗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成。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纪念范璧对家族的贡献,范氏子孙将这一处的范家祠改建为“璧公祠”,为龙潭乡境内及周边范家祠中(共8处,另外7处分布在:同乐2处,丛树、同仁、石马、保和、西河各1处)最大的一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璧公祠被没收为公产。范氏只得将范璧及其妻曾祖妣牌位、画像供奉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十五组范氏五房后裔范基才家。后因城市建设占用,大梁村暂时的祠堂择址另建,几经周折,最后选定在离原璧公祠不到一公里的威灵社区8组一范氏祠堂故址重建。
至于威灵社区6组的璧公祠(老范家祠),于二十世纪80年代被葛氏村民买下,供子女居住。1998年6月,老范家祠被纳入成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是范家祠院墙内现有占地面积,建设控制地带从院外墙腿起,至四周均至20米处为界。2016年,葛家从祠堂搬出。
▲范家祠。图源:成华发布
03祠堂文物在两处呈现
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老范家祠已不复当年景象。但关于其原貌,《龙潭乡志》里还保留着详细记载:
建筑结构以青砖、石头、木材、小青瓦而成……中栋正溯雕聪花,内装雕梁画柱,门窗门额油漆画彩贴金。两扇红毫朱砂大门、一对青石狮坐两边。大门上方写着“范氏宗祠”贴金大字匾。大门左右木刻贴金对联:左方是“晋国大夫第”,右方是“宋朝宰相家”。南北二厅为木制装修刊刻楷书,范氏宗约、条例和祠堂誓约……
如今,老家祠里保存下来的物件已分归几处:
据范氏家族的人介绍,新祠堂大门左右木刻贴金对联“晋国大夫第,宋朝宰相家”,脚下两块方石及一道高约三十厘米的门槛,还有大门顶部装饰门框的门簪等,都是老祠堂迁建而来,正厅祖堂门楣上的“春秋享祀”匾,亦为光绪年间旧物。
▲范家祠。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祖先神位上有“职在明伦”老匾,正中是范文正公像,两旁神联“晋卿隋会传文子,宋朝忠宣绍魏公”,暗示龙潭范氏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一支。
▲范文正公像。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而在老范家祠,原神桌顶部房梁上的装饰之物,依然展现着当年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吉祥的动物、龙凤、花鸟等栩栩如生,上面所镀的金粉依然光彩夺目,雕花木门、花窗,也精美至极。
▲范家祠。图源:方志成华
在历史的沉淀中,经典之余,更增加了艺术的厚重之感。范氏宗约、条例和祠堂誓约等,也依然刻写于墙上。
▲连廊范家祖训。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04家风家训助范家昌盛
回溯1787年老范家祠建成时,范璧即召集儿孙,向各房下发烝尝(烝尝,zhēng cháng,本指秋冬二祭,后泛称祭祀)簿一卷,要求他们在族人寥落难支之时互帮互助。根据《范氏族谱》中的相关记述,范氏家族的烝尝制度已超出祭祀范畴,是对家族弱势群体的扶弱帮困,对读书优秀者的提携与奖掖。
▲威灵社区8组范家祠所挂照片中的一张,展示了对读书优秀者的奖掖。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龙潭乡志》评述,范家祠在封建社会制度下能维持两百余年不败,主要是因为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首先,范家祠属范氏家族所有,子孙出世须向祖宗送红公鸡和喜封,祠堂命名上册后即为祠堂中的一员,享受祠内一切权力。范家子孙需安分守己,孝敬父母,以耕田、读书为本,严禁吸食鸦片、赌博。宗祠每年还会召集宗约检查会,若有违者,视轻重教育直至鸣官惩治。
其次,设族长,设正副总理各一人掌管“祀田”和“义田”收支。“祀田”是祭祀专项收支,“义田”是先祖范仲淹创设的制度,作为办学、救济等的专项开支。《龙潭乡志》明确记载,范氏族中子弟考上初中者,由祠堂发放助学金24元(银元,下同),高中36元,大学100元。上京师和留学日本者每年140元,留学欧美者280元。各毕业生考取优等者,祠堂内贴挂金字红榜,以示鼓励。这样的制度设计,保证了龙潭寺范氏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目前,对于范家祠家风大院打造项目,施工方介绍,项目将主要打造源清堂、流清坊、风清馆、润清院四大分区,追溯成华范氏的悠久家族源流,展现成华客家人家风所蕴含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尊规守矩、爱国爱乡等地方族群特质,并引入成华新家风家训,彰显家风对社风、民风等的重要带动作用,再通过融文于景的家风文化氛围,给大众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
▲范家祠家风大院项目效果图。图片来源:方志成华
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期待与焕然一新的范家祠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