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 商丘籍采棉工受青睐

采棉工忙着让老板给自己一天采摘的棉花过磅

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天亮,在棉田内争先恐后劳作,这是新疆当地的种植棉花大户对商丘籍采棉工的印象。在几天的采访中,很多当地的种植棉花的老板们都对商丘籍采棉工夸赞不已。他们普遍认为,商丘籍的采棉工能吃苦耐劳,而且不太讲究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能够长期坚守在棉田工作,比较靠得住。用就来,不用就走,没有太多的埋怨和责怪,“好讲话”。在新疆,无论是南疆还是北疆,商丘籍采棉工都受到青睐。

A 迎接采棉工像是“娶媳妇”

每年的8月底9月初,在新疆种植棉花的种植大户都忙着联系采棉工。因为每户都有几百亩棉花,成熟季节相差无几,单靠自己的双手和新疆本地的采棉工是无法完成摘棉花这项工作的。因此,种棉大户纷纷托关系,联系家乡的农民工过来充当采棉工,联系的越多越好。而且,女采棉工多多益善。因为在采棉花工作中,女人普遍比男人“手快”。“等到棉花盛开的季节,看着满地白花花的棉花,而家里的摘棉工来不到,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会让人茶饭不思。机械采棉大部分都在北疆,南疆基本上不用,而南疆又是棉花的主要产区……白花花的棉花,摘下来就是金子,摘不下来,季节过后,就成了垃圾,让你一年的辛劳都化为泡影。”在新疆阿克苏沙雅县的种植棉花大户王耕芳对记者说。新疆库尔勒市轮台县种植大户吕现英对记者说:“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我们两口子都忙着催促老家的亲戚,赶紧在当地寻找摘棉工。亲戚托亲戚,朋友托朋友,如今,连我72岁老爹也出马给我们帮忙。不但在民权县农村物色摘棉工,而且还亲自带她们过来,从一开始的自己购买车票,到现在的包吃包住,报销来回车票,预先给她们购票等等。”72岁的老人吕维贤告诉记者,如今在农村寻找摘棉工实在是太难了。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早早外出打工了,家里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大的妇女还在家照顾孙子和老人,一般出不来,能出来的都是家庭经济紧张点的,家里急需用钱的。现如今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年轻人都“不差钱”,寻找采棉工比寻找儿媳妇都难。“刚进8月,我就在白云寺镇大街上立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寻找采棉工,包吃包住,报销来回路费’。但我一连赶了三个集,一个咨询的人都没有!你说我急不急啊?我闺女这边电话一直催我呀!”吕维贤老人对记者说。

“迎接采棉工像是娶媳妇一样。每年8月底,我们都把原来采棉工一年未住的房子打扫一遍,不但把门窗整修一新,而且屋子里的墙壁刷得白白的,干干净净的。不然,怕人家不满意,来年就不来了。今年在这里让采棉工吃好、喝好、住好,让他们开开心心干活,明年不但他们还来,甚至还会带来更多的采棉工。”种棉大户王耕伟也对记者说。“唉!真的不容易。每年这个时候,电话催了又催,亲戚托了又托,好话说了又说。‘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采棉工盼来了。”吕现英说:“这边接到电话说大批的人都上车了,这心才装进肚子里。一说在轮台县快下火车了,我们两口子赶紧安排车辆去接。争取一下火车,就让她们(采棉工)坐上咱自己的车,不然很多种棉老板会在火车站广场趁机‘抢人’。把他们接到镇上后,就赶紧安排大家进饭店吃饭。回到家里(其实是临时的住所),热水热汤准备好,让大家像是回家了一样。”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些种棉大户纷纷诉说自己的苦衷。但让他们更为操心的事情还在后头。因为在两个月的工作中,万一采棉工有点小病小灾,出点意外,他们都得负责任。

B 和采棉工之间建立了感情

说是种棉大户,其实他们大多是从商丘农村过来的农民。尽管采棉工都称他们为“老板”,其实他们也是被雇主使用,他们背后有更大的老板。安徽太和县人焦万东就是一个“藏”在背后的大老板。“他们(指种棉大户)从我们手中承包土地,每亩地300元左右,之后他们怎样种植,我们就不操心了。但大部分都是种植棉花,一年一季,我们大部分都是新疆建设兵团的职工,20多年前过来的。那时候土地好承包,现在很难(承包)了。”而记者采访到的种棉大户们,往往也都是商丘人。他们把棉花收完卖掉,然后将土地耕靶好,灌溉一层水(为了压制盐碱),然后时间就来到农历腊月中旬。这个时候,正好回家过年。等过完春节和元宵节后,再过来收拾棉田,做种棉花前期的准备工作。“只有等到回家过年,腰里装着存着大额现金的银行卡,心里别提多美了!现在这个时候,心里美不起来!”宁陵县籍种棉大户张新生对记者实话实说。干熟练的采棉工,“回头率”比较高。而每年过来时,还会带上一些“新手”。有些采棉工,连续采棉超过10年。“新手需要两三周的适应期,过了适应期,新手也就成老手了。”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种棉大户和采棉工之间产生了一种“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感情。采棉工在地里劳作,种棉大户(采棉工习惯称为老板)隔三差五地过来看看她们,嘘寒问暖,虽然事情不大,但让采棉工很感动。“每年当采棉工来到以后,往日荒凉的院子突然热闹起来,闲暇之余,有说有笑的,让我们两口子心里满是欢喜。但每到采棉工陆续回家时,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和采棉工之间,产生了一种割舍不掉的感情。”种棉大户王耕芳对记者说。

C 商丘籍采棉工很抢手

河南南阳的种棉大户陈太林有500亩棉花田,连续用了3年的商丘籍采棉工。在他眼中,商丘籍的采棉工手脚快,能吃苦耐劳负责任,采摘的棉花质量也好。“商丘的采棉工不讲究吃喝,有馍、菜、汤能吃饱就中了。出工不用催,天不亮就出工了,直到干到天黑看不见才回来,很自觉,也很省事。”陈太林对记者说。在新疆沙雅县,流传着商丘采棉工的三大优势:一是能吃苦。能很快适应新疆的气候,干起活来热火朝天,论吃苦一点也不亚于四川、河北的采棉工。二是负责任。商丘采棉工采过的棉花最干净,对一次未摘净的棉桃,甚至不惜牺牲效率,重新返回去摘干净,掉在地上的棉花也都主动捡起来。摘过的棉田,让主家放心,让收棉花的厂家也放心。三是好照顾。商丘的采棉工长期生活在农村,每日粗茶淡饭习惯了,人家吃啥咱吃啥,不攀比,不苛求,不讲究。比四川、陕西的采棉工“好伺候”、“好打场”。“咱商丘人在这里落的名声不错!附近的种棉大户都愿意用咱商丘人。在采棉工市场,商丘的采棉工很抢手!”新农工师30团沙雅生产队职工王耕伟对记者说。据商丘市人社局劳动就业科提供的数字,商丘每年约有8万至10万采棉工进疆采棉花。每人按“捡回”一万元计算,商丘的采棉工每年要从新疆带回高达数亿元的“真金白银”。

D 家乡的事情放不下

25日晚,得知记者要离开轮台县去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采访,民权县龙塘镇的采棉工王大姐等人纷纷来到记者所住的民工宿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她们的心声。据这些采棉工介绍,龙塘镇伏店村到睢县涧岗乡的的道路一直得不到整修,至今仍然是一条黄土路,晴天土、雨天泥,路上的坑足有电动车车轮深,很多电动车翻在路上的沟里,车毁人伤的事情经常发生。她们希望记者能呼吁一下,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尽早给她们修通一条“致富路”。另外,采棉工还反映说,龙塘镇黄庄行政村汤庄自然村,至今没有通公路。今年一场秋雨后,村里的粮食外运受到影响。她们出来打工时,在村里“简直出不来”。为了修路,村民在几年前曾经集资,但近年来路没有修成,集资也不知去向。采棉工们希望她们的心声能够尽快引起重视,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时到她们村里实地考察,尽快解决她们的“行路难。”对于采棉工反映的修路问题,记者将持续关注。采棉工,不仅是为了生计的打工者,更是国家建设的“基石”和参与者。虽然机械化采棉发展迅猛,但近段时间内,新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她们。

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高端隔热门窗

上一篇: 吃米吃肉都有罪?西方这顶黑帽,毫无新意
下一篇: 吃货眼中的美食地图 再没有比这更馋更全的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