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12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也热闹起来。来到镇上的巴音村,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小楼映入眼帘,铝合金门窗、监控设施、小轿车……这些现代化元素很难让人把这里与“贫困”联系到一起。
但是在几年前,巴音村的村民们还住在距离茶卡镇20公里外的小水桥,村子里的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住的也都是几十年前盖的老房子,基础设施很差。
巴音村第一书记赵永龙介绍说:“我们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蒙古族、藏族聚居的农业型重点贫困村。未整体搬迁到茶卡镇之前,村民基本以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和饲养牛、羊为主,村民收入单一。”
2011年巴音村赶上了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建设的快车,全村将搬迁至茶卡镇居住。为了让大家住得好,在政府的努力下,为每户建设了12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配套建设院墙、大门、水、电、路、活动广场、服务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总投资1500万元。
2013年巴音新村建设完工,但是难题又来了,很多村民不愿意搬过来,赵永龙说:“村里的老人在老村子住了一辈子,舍不得离开,大部分人也都习惯了农村生活,现在突然搬进城里,没了耕地,就少了一份收入,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很难接受。”
但是也有一些希望通过搬迁改变生活的村民,马正顺就是其中之一。
马正顺和妻子张海萍都是勤快人,在老村的时候夫妻俩就有500只羊,2公顷土地,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别看我家羊多,但是真不赚钱。”马正顺开始算起账来:“那时候羊价不行,一只羊也就能卖400多元,一年租草场要花4万多元,加上其他开销,辛苦一年最多能赚个3万多元。”
为了生活,夫妻俩这些年也吃了不少苦,可是一家人的日子没有多大起色。
而这次搬迁项目,让马正顺看到了希望。“国家政策好,给我们补助了11万元,我们自己只花了4.5万元就能住进120平方米的新房。2014年我和妻子拿到新房的钥匙,心里特别高兴,装修后我们就从老家搬了下来。”回想起刚拿到新房钥匙的情景,马正顺心里甜滋滋的。
随着茶卡盐湖旅游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远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马正顺看到了商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到旺季全镇一房难求,我家地理位置又好,为什么不开个家庭宾馆呢!”马正顺说干就干。
2016年,夫妻俩把家里的500只羊全部出售,拿着30万元的本钱,夫妻俩开始对房子进行改造、装修。7月份“永萍家庭旅馆”正式开始营业。
“刚好赶上了旺季,我们的小旅馆每天都是爆满,我和媳妇心里踏实多了。”就这样2016年夫妻俩靠着3间客房赚了2万多元,收获第一桶金的马正顺更有底气了。2017年夫妻俩继续投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盖了4间客房,这一年夫妻俩收入达到了6万元。
告别苦日子,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马正顺也更加坚信当初从老村搬下来是对的。
2019年再来到“永萍家庭旅馆”时,又有了大变样,外墙贴满了瓷砖,过道里的装饰更加温馨,每间客房都有了独立卫生间,房间也增加到了17间,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
马正顺说,现在镇上家庭宾馆越来越多,我们已经没有优势了,所以必须要改造,2019年初,我和妻子商量又拿出了40万元,对宾馆重新升级改造,如今我家的宾馆在我们村里算是数一数二了。付出就有回报, 2019年夫妻俩靠着家庭宾馆收入15万元。
正是有马正顺这样的带头人,现在尝到甜头的巴音村村民们都搬进了新家。赵永龙说:“截至目前,巴音村共开设家庭宾馆和农家乐30多家,客房328间,客房全部按照星级宾馆标准建设。全村有100多人次参加了宾馆服务、餐饮等相关技能培训,全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如今的巴音新村家家户户都放下了手里的羊鞭和锄头,吃上“旅游饭”,朝着小康生活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