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台山洋楼群的百年寂寥2、每年消耗50亿副,掼蛋带飞“上亿生意”:这座小城成了最大赢家?3、汕头这座百年华侨豪宅有多大?开关窗就得一整天
台山洋楼群的百年寂寥
稻田中的浮月村洋楼
文、图/叶克飞
相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东开平碉楼,邻近的台山洋楼可算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台山与开平同属五邑地区(旧时为四邑,指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后来加上鹤山,并称五邑),都是广东江门下辖的县级市。二者都是著名侨乡,台山更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晚清时期,广东出洋者众,四邑地区尤多。他们在海外艰辛打拼,事业有成后便反哺家乡,为村中铺路修桥、开办学校,也难免有光宗耀祖情结,于是兴建新宅。
这些新房子普遍中西合璧,融入西式的阳台、拱券、敞廊和山花等元素,将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不同时代的西方建筑风格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形成珠三角(尤其是四邑地区)常见的侨屋洋楼。
台山华侨兴建洋楼之多,在国内首屈一指。根据2002年当地政府的统计数据,民国时期修建洋楼已超万栋,主要分两大类,一部分在圩集中,多为商用;一部分在村子中,多是住宅。
台山人习惯称“墟”为“圩”,即集市。因侨资充裕,华侨又带回西方现代商业经验,所以旧时台山商业极其发达,大大小小圩集达百余个。即使是村内圩也极具规模,多由几十甚至上百座洋楼组成,兼容南洋骑楼风格,商号云集。县域内的一个个村落都能形成完整现代商业体系,在当时中国可算是独一无二。台山市中心的台城老街,更是有长达18公里的洋楼路段,无论洋楼数量还是长度都是南粤之首。
村中洋楼以居住为主,独门独户,体量大于圩集洋楼,也不像后者那般密集聚合。它们散落于乡间,或别致柔美,或与碉楼结合,高大宏伟。前者以端芬镇翁家楼为代表,后者以斗山镇浮月村最为典型。
台山村落的格局迥异于中国其他地方农村。当年华侨反哺家乡,采取集资入股方式,成立基金会,制定章程,统一规划后建设新村。村子模仿西方城镇格局,街巷间道路宽敞,村前有大广场。
11月的台山正是丰收季,道路两旁都是金黄色稻田,村子散落其间。村民习惯于广场上晒谷,村村一片金黄色,煞是好看。驾车时一步一景,若是有心寻访,大可以每个村都停下来看看,探寻那些高耸而寂寥的洋楼。
翁家楼位于端芬镇庙边村,是村中翁氏华侨所建。1927年,定居香港的翁家人请德国设计师出马,建成包括玉书楼、沃文楼和相忠楼在内的三栋西式别墅,还有两栋两层高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统称为翁家楼,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翁家楼隐于庙边村村口处的林间,虽在路边,却仍显幽深。五栋洋楼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玉书楼、沃文楼和相忠楼的立面被当地居民形象地比喻为刘备、关羽和张飞。
玉书楼之所以是刘备楼,是因为楼顶四角攒尖凉亭和下方“田”字型窗户组成一个“备”字。
沃文楼的并列形立面像一个“羽”字,三楼以上外墙采用红砖,又似关羽的红脸。通往二楼大门的八字形阶梯,又会让人联想到美髯公。
相忠楼大门弧形向右,正似“飞”字的右弯钩,故名张飞楼。楼顶那个拜占庭风格的圆顶凉亭,则像极了武将的头盔。
相忠楼又称张飞楼,入口阶梯的弧线就像“飞”字的横折钩。
最美的当属玉书楼,建造者采用了各种形状的花窗,从方形、圆形、矩形,到六角形和榄形,从厅堂到卧室再到阳台,看似随意拼凑,可无论从楼外还是楼内看都极具美感,而且内部采光极佳。
玉书楼也是游人唯一可随意进入的一栋。站在其楼顶天台,乡间景致尽收眼底。翁家楼建筑隐在密林中,幽深而灵动。
玉书楼曾被用作仓库、生产队办公室和牛棚,且闲置多年,但内部结构完好无损。无论是红毛泥墙面、铁艺门窗,还是地面上的彩釉砖和精美的花窗,都旧而不残。这些建筑材料当年都是由海外购置,施工也尽善尽美,方可屹立至今。
据说,翁家楼的建造者是翁瑞正,号玉书,北大毕业生,后来留学美国,再移居香港。翁家人乐善好施,翁家楼旁的庙边学校也由其筹款兴建,是南粤地区最美的民国乡村学堂之一。
翁家楼自落成后,就常处于空置中。翁家家大业大,翁瑞正的几个子女事业有成,常居香港,很少回来。据说仅仅在抗战时期,翁家人为了躲避战乱,才在这里短暂居住过。改革开放后,华侨政策落实,政府将房子交还翁家,但翁家后人也并未接管,只是由亲戚居住并代为维护。台山文物部门曾多次联系翁家后人,希望能代管翁家楼,以便通过政府力量进行文物保护,但一直未能联系上。
不过翁家楼虽凋零,但因除玉书楼外都有人居住,还不算破败。台山有许多放在别处都可大书特书的洋楼,在这里却于乡间寂寞,甚至年久失修。所幸当地政府逐步推动洋楼保护,像洋楼聚集的浮月村,便是不收门票的好去处。
翁家楼之玉书楼,其阳台花窗形状多变,采光极佳。
位于斗山镇的浮月村仅仅是台山数百上千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可在乡间公路上驶过,老远便能见到一个个别致屋顶立于稻田之后。即使在村村可观的台山,也有第一眼抓住人心的魔力。
这个如今仅有三百多人居住的小村,有15栋大型洋楼,建于上世纪初到30年代之间,都是八十多岁甚至过百岁的“高龄”,有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庐、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煜庐、惠华居和国旗楼等。其中以1917年落成的惠华居最老,1936年的觉庐最“年轻”。
当年台山乃至四邑人习惯称宅为“庐”,指仿照西方建筑建造的多层洋楼。华侨会在西方寻找设计师,将图纸带回家乡,再从海外购置钢筋水泥,自行建造。所以建筑理念极为超前,比如在中国人还很不重视厕所的时代,洋楼就已经有了多卫生间的设计。
因为浮月村洋楼仍有人居住,所以较之开平碉楼保护更佳。即使是最老的惠华居,虽经岁月侵蚀,墙体遍布苔藓,但外观仍保持完好。当年浮月村华侨陈璋承有感于台山陈氏华侨中的佼佼者陈宜禧主持建造新宁铁路,也随之反哺家乡,建起这座惠华居,不仅仅是自家洋楼,也兼具碉楼功能,拱卫家乡。
在我看来,村中最特别的洋楼当属贤安庐,为旅美华侨陈贤安于1927年所建。在一片黄色墙身中,它的红砖墙身最为抢眼,也因此被称作红楼。它造型别致,二楼的敞廊之上是梯形山花,山花后面的天台之上则有一座大大的四角亭,亭子的穹顶高高耸起,既像头盔,又有拜占庭教堂的风格,旧时洋楼之混搭风在它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台山华侨修建洋楼往往中西合璧,既汲取西方建筑与文化精华,又不忘传统建筑之美。就如当年前仆后继走上留洋路的台山人,早早开眼看世界,不像同时代的许多中国人那样僵化守旧,而是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风格。
浮月村洋楼大多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但每座洋楼的主人都未在楼中终老,而是长眠于异国。作为第一代华侨,他们艰难打拼,终于改变了自身命运。至于那回不去的故乡,历经岁月沧桑,唯有洋楼留痕。
每年消耗50亿副,掼蛋带飞“上亿生意”:这座小城成了最大赢家?
接住这“泼天富贵”的,为什么偏偏是武义县?
作者:朱末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饭后不掼蛋,等于白吃饭”。
如果到现在还要问掼蛋是什么?那就太out了。这种起源于江苏淮安,融合了“八十分”“斗地主”“跑得快”等多种纸牌玩法的扑克游戏,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中国大地。
仿佛一夜之间,掼蛋就成了国民娱乐消遣的新风尚。春晚小品中有它,金融投资大佬社交中有它,平头百姓日常中有它,既简单易学,又考量团队合作和心理博弈,让掼蛋摇身一变为具有人际润滑价值的社交硬通货,无数e人和i人沉迷在“贡牌”、“还牌”的互动中不可自拔,甚至坊间还流传着“掼蛋杀死茅台”的说法。
火不火数字可不会说谎。据统计,全国掼蛋爱好者已达1.4亿人,覆盖七成一级行政区,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位是掼蛋玩家;全国掼蛋协会、俱乐部超1000个;线上各类“掼蛋”游戏版本也有1000多,线下各种“掼蛋包间”更是“入侵”了餐馆、茶馆、棋牌室。
因为群众基础太过广泛,这项民间游戏还迈开了成为正式体育比赛项目的步伐,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为它发布《竞技掼蛋竞赛规则》,掼蛋首次成为全国智力运动会表演项目。
“掼蛋”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掼蛋扑克牌的销售也被带了起来。一座原本默默无名的浙江小城,在这波热潮中悄然冒出了头,这座小城正是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武义县。
作为“中国扑克牌产业基地”,全国有7成、全球有5成的扑克牌都是从武义县流出,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再到油墨等辅助材料,几乎都是武义本土自产,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不仅保证了扑克牌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更为武义扑克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仅仅是2023年,光掼蛋扑克,武义县就产出1亿多副价产值5个多亿。所谓掼蛋扑克,张数、花色与常规扑克牌并无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尺寸,常规扑克的尺寸为8.7×5.7厘米,而掼蛋扑克则加长加宽到9.7×6.0厘米,相应的牌面字体更大了,打起来也更顺手。
豪不夸张地说,武义按住了全国乃至全球掼蛋市场的脉搏。那么问题来了,接住这“泼天富贵”的,为什么偏偏是武义县?
01
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武义县的蜕变之路
罗马非一日筑成,武义县的扑克牌产业起步于7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五十余载的风雨洗礼。
别看扑克牌不起眼,“钞能力”却不可小觑。追溯历史来看,中国既是扑克牌生产大国,也是扑克牌消费大国,国人每年对扑克的消费量高达40亿至50亿副。
1970年,武义县印刷厂怀怀着对扑克牌市场的憧憬与探索,开启了扑克牌的小试生产之旅。从裱纸上蜡到压纹,每个环节都靠手工完成。
到1995年,武义县印刷厂与武义印刷装潢厂携手合作,共同成立了“浙江联合印刷有限公司”,聚焦钓鱼扑克的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将电热上光机升级为蒸汽上光机,实现了扑克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不少中小企业进入扑克牌赛道。武义扑克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自1999年起,浙江武义联合印刷有限公司旗下的印刷分厂纷纷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公司,下属企业数量达到11家,年生产扑克牌高达3亿副,扑克生产及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45%。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扑克牌的热销也为武义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数以万计的武义人因此受益。
2005年,武义扑克产业迎来了里程碑式时刻,那一年,武义扑克牌及相关产品的工业产值高达6亿,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钓鱼、浪花、兄弟、双龙、五星、星光、九乐......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名字,都是武义扑克产业的骄傲,以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发展到现在,武义已拥有印刷企业142家,专注扑克牌生产及相关配套的企业有70多家。目前,武义扑克年生产销售扑克高达10.5亿副,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2%,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省、市,并远销世界各大洲。
然而,风光之下,武义扑克并非没有“隐忧”,虽然产量大,但品种单一。随着国际木浆价格持续走高,扑克牌专用纸的价格也逐年攀高,中小扑克牌厂商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大型扑克牌厂商虽有规模优势,也不得不开始另谋利润增长点。
“掼蛋”的兴起,让武义县找到了新的机会。掼蛋游戏的入门门槛很低,规则简单易上手,可谓老少皆宜,加上变幻莫测的配牌、出牌的方式,又使得每一局游戏都充满了悬念和挑战,让人欲罢不能,逐渐成为普罗大众茶余饭后娱乐的新选择。
风口之下,武义县抢先一步,做起了“掼蛋扑克”。
02
小扑克撬动大生意
武义县的“细功夫”
虽然看起来都是扑克,但掼蛋专用牌其实“大有讲究”。
区别于常规扑克8.7×5.7cm的尺寸,掼蛋扑克加长加宽到9.7×6.0cm,牌面的字体也相应加大加粗,不仅更好拿,打起来也更舒适。别看形态变化不大,玩过掼蛋扑克牌的人就用不惯常规牌了。
再者,与常规扑克走量和散单不同,掼蛋扑克的订单主要集中在礼盒装和定制款,对于品质的要求更高。掼蛋牌用的一般是进口的德国黑芯纸及高端油墨,还可以提供牌面花纹的定制设计,总成本会比常规扑克高约30%。
正因如此,一般的扑克公司想要转做掼蛋,就要新增或调整出一条全新的产线,以及重新采购原材料、设定机器参数之类的,难度极大不说,投入也是一笔负担,单单一台进口印刷机,就要800万-1000万。
但这些棘手的难题,在武义县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化解。武义县的印刷产业发达,纸张、设备、油墨等整个产业链非常完整,做掼蛋扑克自然也是手到擒来,钓鱼、正点、科技印业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钓鱼实业为例,不仅及时增设生产线,还一口气推出了五六种掼蛋产品,抢跑市场,其接到的最大一笔掼蛋扑克订单数达到200万副;正点实业则引进了来自德国海德堡的胶印机,每天能生产100万多万副扑克,自动化程度超过80%。
虽然有领跑优势,但要想独占鳌头,武义县还下了不少“细功夫”。针对市场上掼蛋扑克牌良莠不齐的乱象,武义及时规范掼蛋生产行业标准,坚持以科勒黑芯纸等优质纸张替代原本的生产专用纸,添加布纹使其更有质感。
武义县扑克行业协会还牵头联合正点、钓鱼、蓝蜻蜓3家企业参与由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扑克牌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扑克牌标准修订工作,确保每一副“武义掼蛋”都有品质保障。
为了在体验上做出“差异化”,企业也在积极转变思路。比如钓鱼实业从掼蛋文化入手,精心设计外包装和纸牌图牌,在商务往来、活动送礼等市场打开了一片天。
不但如此,消费者在拿到武义一些企业生产的扑克牌时,就会发现盒子里比普通扑克多了一张牌——游戏规则说明牌,看似“多此一举”,实则相当“贴心”,有了这张说明牌,即便是刚刚入坑掼蛋的新手,也能快速明白其中的玩法。
2023年武义生产销售扑克26亿多副,占全国70%左右,产业链总产值超28亿元,掼蛋扑克贡献显著。宾王扑克公司董事长楼勤丰在接受《浙商》杂志采访时表示,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0%,其中掼蛋扑克销售对业绩增长的拉动功不可没,据粗略估算,2024年掼蛋扑克市场预计将增长20%。
钓鱼实业董事长童宇人也表示:“普通材质的掼蛋扑克,和最高端的差价能够达到约10元/副,在同等毛利的情况下,高端的量走得越多,效益就越高。”
虽然武义县的掼蛋扑克业务蒸蒸日上,但外界也不乏唱衰之声:当掼蛋热度下去后,武义也许会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崩塌局面。
03
由爆红到“长红”
提升辐射面是关键
武义县将精力聚焦在“掼蛋扑克”身上,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单纯追风口。
掼蛋之所以能够拥有火遍全国的影响力,自有其魅力在。相比于斗地主,掼蛋的团队合作精神更加明显;与桥牌相比,掼蛋又没那么复杂,兼具趣味性和竞技性,更符合体育精神;和德州扑克不同,掼蛋有配合、有技巧,见招拆招,还有对局势的把控,很多理念与德扑完全不一样。
不但如此,掼蛋还非常考验记忆力、判断力,虽然抓牌是听天由命,但如何将自己的牌组合打出去,就十分考验玩家的水平了。正因如此,掼蛋以它的“智力需要”弥补了扑克牌的“低级形象”,让其在在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中迅速流行,成为破冰、谈判、拉近距离的“社交神器”。
不少行业大佬都加入其中。周鸿祎认为“掼蛋对社交很重要”;刘强东曾笑称“如果要有掼蛋的话,我相信(读书时)每一个宿舍都在打掼蛋”;上海“掼蛋运动协会”的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是由身家400亿的东方财富董事长其实当选。
最重要的是,掼蛋目前正从民间牌桌逐渐步入竞技体育赛场。2023年,掼蛋被纳入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表演项目;同一年,国家体育总局棋牌中心又相继发布了《竞技掼蛋扑克竞赛规则(试行)》《掼牌(掼蛋)赛事办赛指南(试行)》等多项掼牌(掼蛋)竞赛规范。
武义县也深知,“掼蛋”的普及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唯有让更多人学会、喜欢“掼蛋”,“掼蛋扑克”的需求量才能持续走高。
为进一步推广“掼蛋”,武义企业的扑克销售团队在向市场铺货的同时,都会主动推广、普及“掼蛋”知识;浙江省级层面的“掼蛋”比赛也选在武义开赛;以“掼蛋”为媒,当地还将进一步探索文旅体深度融合,来推高“掼蛋”的热度。
其实,像武义这样从“小”入手,做大蛋糕的县镇并不在少数。河南许昌的“假发”、连云港灌云县的“情趣内衣”、广东江门台山市公益镇的“樟脑球”、江西省安义县的“铝合金门窗”......藏在这些小城、小镇里的产业,不仅在闷声发大财,很多已经攻占了全球。
它们的共通点在于,进入的都不是所谓的高精尖行业,所处的行业面也不大,但恰恰就是这份“不起眼”,最终却成就了上亿的大生意。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市场从不缺少创造财富的机会,而是缺少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做到极致的精神。
能够“脱颖而出”的武义县,或许就赢在了这点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新县志《中产痴迷掼蛋的背后,武义扑克管够》
2.浙江体育《因“掼蛋”出圈,武义扑克产业迎着风口升级》
3.界面新闻《中产痴迷掼蛋,扑克牌商家笑了》
汕头这座百年华侨豪宅有多大?开关窗就得一整天
叶克飞
走进前美村村委会,本打算借个卫生间,结果却很惊喜。
大门围墙上方的紫色繁花,配上斑驳墙身本已好看到不得了。小小的正门,两侧方柱向上延伸,门檐上方的椭圆雕花与彩色山墙也是满满民国风。
可这些都只是“开胃菜”,走进去才发现,这是一个二进院子。头一进只有庭院,第二进的大门上方,写着“三庐”二字。
这道门融合了各种时代和异域元素,拱门加上“三庐”俩字是典型中式风,门上雕刻和两侧的柱子又是典型欧式风。最抢眼的是墙上的瓷砖图案,一块块拼贴上去,乍看有点东南亚风,可花饰纹理看起来又很欧洲。
我忍不住对站在门口的村民说:“你们这是中国最美村委会了吧?”他笑笑,让我进去看。
第二进是一栋两层小楼,三面而立,与院门院墙一起围着小院。小楼的木制大门十分陈旧,二楼的木花窗也已斑驳,但一块块玻璃倒是保存完好。
这栋“三庐”于1920年落成,西洋玻璃在当时还是稀罕物,不但价格高昂,在乡镇更是有钱也买不到。但这可难不倒富甲一方的前美村陈氏家族,他们选择在欧洲进口玻璃和瓷砖,甚至斥巨资专门挖掘一条从韩江入海口一直到村前的运河,用于疏通转运。
三庐正门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让我惊讶的是窗户之多。一般的房子,窗户多是点缀,一面墙上开几扇窗已足够,可“三庐”这栋小楼,除了几根承重墙柱之外,其他墙面上全是窗。
看我抬头望窗,一旁的村民说,“这还是少的呢,你买门票进去看,整个陈慈黉故居的房子都是这么多窗子!”
难怪有个传说,当年陈慈黉兴建大宅,为了让空气流通,专门有个佣人负责开窗关窗。这位佣人每天清晨就开始开窗,开完了就开始关窗,等到所有门窗都关好,天也就黑了。
富甲一方的前美陈氏
村委会所在的“三庐”,只是前美村的一个小小部分,作为书斋与会客之用。这个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村落,因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的陈慈黉故居而闻名。
始建于1910年的陈慈黉故居极其宏大,共有厅房506间,面积达2.54万平方米。它的建筑中西合璧,以传统“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
所谓“驷马拖车”,是潮汕民居的传统建筑特色,指整个建筑格局就像四匹马拉着车子。它以大院套小院,以大屋拖小房,加上巷道、楼梯、通廊甚至屋顶的人行道,形成一个迂回曲折、结构复杂的住宅网络。
房舍立面设计中西合璧
清末以降,潮汕地区出洋者众,华侨返乡兴建大宅更是不惜成本,所以当地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前美村的聚居史可追溯到元朝末年,陈氏家族迁居此处则在清朝康熙年间,肇基祖为陈慧先。资料记载,前美陈氏原本世居福建泉州,因避乱于元末迁居潮汕地区,后来陈慧先移居前美,从此开枝散叶。
陈慧先的次子陈廷光于康熙年间中举,也曾为官。不过到了清末,宗族势力此消彼长,陈慧先长子陈廷弼这一支人才辈出。
陈廷弼的七世孙陈焕荣,人称船主佛,是潮汕陈姓赴港打拼的先驱人物。他于1851年在香港创办“乾泰隆”商行,主要经营大米进出口,兼营中国土特产,远销南洋各地。
陈焕荣为人慷慨,急公好义。他的长子陈慈黉承继父业,更是目光敏锐,早早看出机器时代必将取代旧时手工业,于是及时淘汰原有的“红头船”航运业务,1871年于曼谷创办陈黉利行,利用泰国大米资源,建立机械碾米厂,专营进出口贸易。直至今天,陈氏家族仍是泰国望族。
61岁那年,陈慈黉将生意交给后人打理,返乡定居。他捐资修桥铺路,建设新学堂,并兴建大宅。此后几十年间,陈慈黉及其后人陆续建成了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等。收取门票的“善居室”,就是整个前美村里规模最大、设计最为精美、保存也最为完整的一座宅院。
迷宫般的善居室
从村委会走向善居室,会经过郎中第和寿康里等大宅,既有中式大宅门和古朴雕花,又有西式浮雕或瓷砖图案装点。
最喜欢一条名叫“明道”的巷子,巷口大门是古朴青砖配灰瓦,还有南粤特色的彩色砖雕。走进去也是灰瓦飞檐,一派中式古风,墙身上却是西式拱窗,大门更是贴满西式瓷砖,看起来却相当和谐。
郎中第是陈慈黉为纪念父亲陈焕荣所建,建筑多达四进,居中和两厢是平房,外围则是两层西式骑楼,四周有天桥相连,房舍达到126间。寿康里的兴建时间晚于郎中第,格局与之相似,房舍达到95间。这种格局的好处是内低外高,形成一个城寨式庭院,有防御功能。
郎中第的庭院,摆着一个陈旧的篮球架
走过这些大宅和巷弄,再绕过一个巨大的荷花池,眼前便是善居室。
进门后是一个大大的广场,两层洋楼搭配东西厢房,是“驷马拖车”里的“车”。沿厢房旁巷弄而入,则是大院小院一个接一个的“驷马”。
走进其中一栋自成一体的二层洋楼,“口”字形的楼体四面包围着一个清幽小院。建筑内部同样中西合璧,阳台和廊柱等大量使用大理石,室内则使用从欧洲购置的瓷砖作为地板和墙砖。
二层走廊四通八达,有红砖人行道延伸至周边房舍的楼顶。站在二楼平台上放眼望去,一片灰瓦房顶错落,有与天边云朵相接的错觉。整个善居室总共有202间房舍,院落巷道彼此互通,大白天走在里面都觉得晕头转向。尽管它仅仅向游客开放一部分,但兜兜转转走下来也需要大半个小时。若是加上郎中第和寿康里,走马观花也要一两个小时,可见豪宅之大。
善居室的巷道之一
作为侨房,难免人去楼空,如果一直空置,再大的豪宅也会变成废墟。善居室的做法是开辟了多个博物馆,有潮汕新娘馆、木偶馆、潮剧馆和潮汕工夫茶馆等,还有许多传统手艺人进驻。如此以用代养,也让老建筑不再衰败。
雕花“博物馆”
无论善居室、郎中第还是寿康里,窗子都是特别抢眼的存在。
相比传统南粤大屋的小窗子,陈氏族人显然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元素,力求采光和通透,加上丰厚财力支撑的无限玻璃供应,在这些百年前的大宅里装了数不清的窗子。
那么,前面提到那个“专门负责关窗的佣人”的传说又是不是真的?有人计算过,当年的门窗开关并不容易,厅堂里的窗子开关一次起码要一分钟。仅仅善居室的202间房舍,就有六百多个门窗,加上走来走去的时间,一个人完成起码需要十小时,从清晨忙到天黑还真不是吹嘘。而且这还只是善居室的耗时,郎中第和寿康里又得专人干活。
比窗子更吸引我的是门窗上方的雕花。在善居室里,几乎每个独立门窗上方都有雕花,更惊人的是,它们竟各自不同。
窗子上的雕花
这些雕花有浓郁的西式风格,各种花纹和几何图形,呈现着古朴沧桑的美感。它们也时有中式元素,比如花鸟虫鱼。
除雕花之外,进口彩色瓷砖也随处可见,斗拱与檐壁成为工匠们运用瓷砖的炫技场,居然也全无重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包括善居室、郎中第和寿康里等在内的整个陈慈黉故居,居然连一张设计图纸都没有。
这个细节颠覆了我对旧时大宅的认知。在南粤侨乡,侨胞返乡兴建大宅是常态。但无论开平碉楼还是台山洋楼,让西方设计师出图纸,带回来按图纸兴建都是常态。也有人退而求次,在广州或者上海等地聘请设计师。可陈慈黉故居的兴建,居然没有设计图纸,陈氏族人中也无建筑师出身者,连工匠都是从四乡聘请而来。
雕花细节
结果,跨度长达数十年的陈慈黉故居建设,基本模式居然是这样的:主人(还不止一个主人)四处溜达,今天说这里要搞搞,明天说那里要弄弄,如果建好了觉得不好看,就推倒重建,反正有的是钱。
工匠们也开启了一场竞争。东主给了他们最好的材料,比如那个时代最稀罕的进口彩瓷,他们也利用这些材料,倾注了所有智慧。据说,他们工作时都会以布幕遮挡,防止互相干扰模仿,只求博得主人喝彩。也正因为这场竞赛,才让这里的雕饰无一相同。
有人说,陈氏家族的豪宅兴建,本质上也是对家乡的反哺。他们没有将工程交给外来的专业人士,却把机会给了乡里工匠,既给他们提供了空间,也为他们开拓了视野。
在前美一带,有“梅座山下好乘凉”的俗语。“梅座山”的“梅”指陈慈黉之子陈立梅,“座山”即大富人家,说的就是有了陈慈黉家族的关照,前美乡亲都会得到好处。当年前美乡亲要出外谋生,可以免费搭乘陈黉利行的轮船。到了泰国曼谷,也可以去陈黉利行做工。如果想另外谋取职业,陈慈黉家族也会尽力扶持。
乐善好施之外,笃信风水的陈氏家族也在风水中寻得“善”字真谛。旧时大户人家的宅院都讲究结构对称,可在前美村,宅第后方都故意缺一角。
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陈氏家族坚信世间无完美之事,宁愿“美中不足”。当年陈慈黉驰骋商场时,名下仅船只就有一百多艘,但编号仅至99,也是取这个意思。
风水之说,若是用来一味迷信,当然不可取,但若用来一心向善,倒也不是坏事。
责任编辑:钱成熙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