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寻楼记:有的越来越斜,有的立在水中,有的像鬼屋

叶克飞

在百年洋楼遍地的广东台山,寻访有名气的洋楼自然不难,导航就能带你前往。但若想找冷门洋楼,就得花上时间和心思。因为村子太多,洋楼更是分散,而且既非景点,又年久荒废,导航上自然找不到。

这一日的寻楼之旅,第一站就碰上了麻烦。之前不久,我在一段航拍视频里见到一座洋楼,自成院落,立于大片稻田之间。视频里的台山正值秋季,稻浪金黄,如地毯般捧着古朴院落,景致极美,便萌发了一寻之心。

资料显示这座洋楼与庭院名为“趣乐园”,位于台山市水步镇步溪村委会下辖的永宁村。一如以往经历,导航只能找到步溪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就得自己摸索。

趣乐园门楼与绍焜楼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问过几个路人,才搞明白永宁村的大致位置。一条两车道水泥路贯穿无尽稻田,永宁村就在路旁。难怪导航没有显示,乡民也不甚了然,因为到了才发现,永宁村已经是彻底荒废的无人村。而且即使是昔日,这也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子。除了路边的“趣乐园”之外,五栋样式统一的两层洋楼在它旁边一字排开,还有一栋隐于其后。换言之,这里就算住满,也不过七户人家。最靠近“趣乐园”的那栋洋楼破败不堪,门前堆满杂物与木料,大门上方有“永宁生产队”五个红字。

永宁生产队

“趣乐园”的西式门楼小巧精致,三角形山墙立面上是简洁雕花,山墙下的“趣乐园”三个大字依稀可辨。门前杂草树木丛生,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闭,旁边的“台山市不可移动文物”铁牌也生了锈。

透过大门的铁栏杆向里望,整个庭院大半被植物所覆盖,虽然杂草茂密,但仍可看出旧时园林的错落雅致。

院落中央是高耸的五层洋楼,兼具碉楼元素。面朝院门这一侧没有窗户,只有四个射击孔用于防御,另外三面的窗子也都极小。顶端的阳台被拱形柱廊环绕,上方有“绍焜楼”三个大字。

兴建“趣乐园”的人名叫林绍焜,只知是归国华侨,但当年如何出洋、在哪国打拼、如何发迹,都已不得而知。“趣乐园”的兴建时间也无法确定,但可以确认的是,肯定在1937年之前——因为院中的那座纪念碑。

虽然院门紧闭,但两侧院墙都有坍塌缺口,勉强仍可进入。院内有小桥与凉亭,水池的水已然发黑,藤蔓植物爬于桥栏之上。

凉亭中立着一块石碑,上方镶着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照片上有“瑞桂遗像”四个小字,下方则是以“怀桂亭记”为名的竖体碑记。碑记中写道,这位年轻女子林瑞桂是林绍焜最喜爱的女儿,天资聪颖、品性纯良,六岁时前往广州培道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职,尽力让更多女性接受教育,依靠知识改变人生,进而改良社会。可惜的是,林瑞桂23岁便不幸病逝,林绍焜哀伤之下,便兴建这座凉亭以纪念爱女。碑记落款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七日”,即1937年5月7日,可知“趣乐园”的落成必然在此之前。

院中凉亭

在台山乃至五邑地区,碉楼与洋楼遍布,但自带庭院的并不多。“趣乐园”若能妥善保护,适当清理修葺,该有多好。

越靠越近的“兄弟楼”

当日要探访的第二处洋楼也在水步镇,俗称“兄弟楼”。

所谓“兄弟”,并非指两栋洋楼并肩而立,毕竟这样的情况在台山很是常见。“兄弟楼”的奇妙,是随着岁月变迁,因为地基的原因,二者越靠越近。

“兄弟楼”分别名为耀庐和壁庐,位于水步镇下洞村村委会下辖的双龙自然村,兴建者确实是堂兄弟。它并不难找,车子一驶入双龙村,便与之隔着水塘迎面相望。

远望有点斜的兄弟楼

耀庐方方正正,中式风格元素更多一些,尤其是顶端的绿瓦四方凉亭。无论是正面的长方形窗户还是侧面的拱形窗户,都采用中式木窗棂,窗户上方的雕花也相当简洁。正立面每层楼都有拱廊,顶端山墙下的“耀庐”二字已经不太清晰。值得一提的是,耀庐侧面每扇窗户都配了阳台。“文革”时期,因为窗子多而采光极佳的耀庐曾被征用为村中小学的校舍,楼顶天台则被作为做操的地方。

壁庐造型更为别致,正立面的阳台向外突出,以简洁的爱奥尼亚柱装饰,窗户上方的雕花层层不同。顶端的卷浪形雕花山墙背后,是一座西式穹顶凉亭。

沿着池塘边走近“兄弟楼”,耀庐的大门开着,两个老人坐在门口纳凉聊天。他们告诉我,这两栋洋楼住起来很是舒服,虽然外观有异,但内部格局差不多,一楼是杂物房和厨房,二楼是大厅,三楼和四楼则是卧室。

当年建造这两栋洋楼时,与大多数五邑地区华侨兴建碉楼和洋楼时一样,兴建者也在海外购置钢筋水泥瓷砖玻璃等材料,漂洋过海运至台山。如今,室内地板的西式花纹地砖仍然精美且完好。

资料记载,耀庐的兴建者是黄耀山,建于1930年左右,壁庐则由黄耀山的堂兄黄壁传建造,年代稍早于耀庐。

黄耀山出生于美国,祖父黄熙光曾在光绪年间捐得官职。抗战时期,黄耀山曾组织村民抵御日军。黄壁传也是知名华侨,曾与五邑华侨赵超常和谭道兴等人在旧金山发起成立旧金山旅美华侨拒日后援救国总会。

兄弟楼之所以越靠越近,据说是因为地基土层结构松软的缘故。如今远远望去,两座楼都略有倾斜,互相依靠。再过些年,说不定真的会凑在一起呢。

水中碉楼

跟乡民说“宗政楼”,没人知道,但改口说“水中碉楼”,人人都知道,让我去陈坑水库。

陈坑水库位于白沙镇,水库长堤蜿蜒,一侧是被群山围绕、如明镜般的水库,另一侧是稻田与乡村,入眼都是绿色,可算是徒步的好地方。

水库边上有大片地势较高的土坡,可以沿水库边的石阶下去。名为“宗政楼”的“水中碉楼”就屹立于水库中央,水面上还有倒影。它是典型的防御碉楼,共有四层,外墙有铁窗和射击孔,立面有巴洛克风格山花。建筑四角各有椭圆形突出,即俗称的“燕子窝”,上面开有射击孔,可以全方位实现火力控制。

宗政楼

“宗政楼”建于1921年,主人建造完成后便举家移民,一直荒废。上世纪“大跃进”期间,白沙镇修建陈坑水库(当时叫马石水库),宗政楼所在的潮洞新村被规划入水库范围。村民大批迁出,水库将村子淹没。几年后,村子原有的楼房便在水中渐渐腐蚀消失,可大量采用进口钢筋水泥的宗政楼,从1958年被淹至今,已经六十多年,仍然屹立不倒。

据说,当年宗政楼旁边还有四间两层小洋楼,都是宗政楼主人所建,楼名取自人名。又因宗政楼山墙刻有“光耀楼”字样,也称“光耀楼”。

如今已经湮灭不存的潮洞新村,当年也曾有过繁荣。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的主干线通车不久后,兴建者陈宜禧马上筹议修建台城经白沙到达阳江的新路线。1916年,台城至白沙线获当局批准修建,次年1月正式动工,1920年3月竣工通车。这段铁路长26公里,分设11个站,其中“上马石站”就在潮洞新村附近,后来毁于侵华日军炮火。

也正是新宁铁路为白沙镇运输进口钢筋水泥等建材提供的巨大便利,支持了当地洋楼与碉楼的兴建,宗政楼便适逢其时。

当地村民告诉我,若是枯水期来到这里,便有极大机会见到宗政楼的全貌。此时的宗政楼是“水中碉楼”,枯水期则因水库地面青草茂密,变成“草原碉楼”。南粤水库每逢枯水期,常会变成“草原”,青翠可喜,也是许多徒步者热衷的去处,但“草原”上有碉楼的,仅此一处。

福临碉楼——五邑地区最高碉楼

这一日的最后一站,是福临碉楼。

说起碉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名气在外,不过五邑地区最高的碉楼并不在开平,而是在台山四九镇玄潭村委会下辖的福临自然村。

福临村相当偏僻,车子只能驶到村外几栋民宅旁的公路边。民宅傍着树林,“最高碉楼”不见踪影。本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可是村民大手一挥,说村子在里面,于是沿着小路前行,下个拐弯就豁然开朗,一个典型台山式村落出现在眼前,几排房舍依树林而建,几栋洋楼各擅胜场,村前广场开阔。

福临村全貌

因为探访时正值收获季节,村民正在广场上晒谷,大片金黄色铺在水泥地上,衬托着后面的洋楼。

村前不止有广场,还有更开阔的稻田,大片稻浪向远处延伸。村子东头古树苍天,古树背后便是福临碉楼。

这栋碉楼始建于1922年,楼高10层,为五邑地区最高。碉楼顶层有一个圆顶凉亭,精美山墙下本有“福临碉楼”四个大字,如今只能见到“临碉”二字。

福临碉楼

资料记载,碉楼的1楼至7楼都可居住,2楼开始每层有四个房间。8楼是回廊阳台,9层过渡,顶端是凉亭。1楼到7楼各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窗口,上有拱券。据说,当年兴建福临碉楼时,小小福临村竟然筹措了五万美金,主要由华侨捐款,村民也人人出钱。

1948年后,福临碉楼曾作为小学校舍使用,供村中适龄儿童入读。上世纪60年代修建水坝时,这里曾是工人宿舍,也曾给知青居住,文革时期还做过生产队会议室。在纷杂岁月中,它的内部一步步被侵蚀,如今大门紧闭,等待它的据说是古建筑活化工程。

责任编辑:钱成熙

校对:刘威

隔热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品牌系统门窗

上一篇: 台山“粤菜师傅”工程,走出一条独具侨乡风味的特色之路
下一篇: 台山钛美铝合金门窗厂地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