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窗户

文章目录:

1、男子不满30岁,竟突然确诊警惕:一旦突发,1/3人当场死亡2、避免内耗,吉利将整合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36氪独家3、收缩型城市,该往何处去

男子不满30岁,竟突然确诊警惕:一旦突发,1/3人当场死亡

来源:台州晚报

近期天气多变,气温波动大,心脑血管疾病来到高发期。医生提醒,气温起伏大,心脑血管疾病也随之增加,尤其是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也会极大地增加,引起脑出血。

平均每天有两三台脑动脉瘤破裂

导致脑出血的手术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台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志新表示,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通常与脑血管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部动脉瘤等疾病相关,其中,脑部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是脑出血中最为危急的一种。

“随着气温下降,脑出血患者逐渐增多,进入一年之中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尤其是脑血管硬化和高血压患者,血管壁弹性较差,忽冷忽热导致血管不断收缩、舒张,血压控制不稳定,更容易导致脑出血。”赵志新说,有“三高”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较为硬、脆,没有正常人的血管弹性好,受到气温刺激,或者情绪激动,都有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出血。

赵志新说,天气一冷,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接诊脑出血的患者。“上周7天时间,我们做了十几台脑动脉瘤破裂的手术,平均每天都要做两三台。另外,其他病因导致脑出血的患者也有不少。”

一旦破裂,1/3患者当场死亡

几天前,临海50多岁的张大叔在一次劳作后,头部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疼痛,这种疼痛难以忍受,并且呈爆炸性。张大叔瞬间感觉天旋地转,站不稳蹲坐在了地上。一旁的家人发现张大叔情况不对,随即叫来救护车将其送至医院。

急诊头颅CT报告显示,张大叔有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高度怀疑是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可怕的是,医生还没来得及给张大叔做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脑动脉瘤,以及明确动脉瘤具体位置形态,张大叔却再次出血,情况一度极为凶险。要手术治疗就必须先明确病因及部位,医生争分夺秒为张大叔进行一系列检查。

进一步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瘤体大小约5毫米,需要立刻救治。明确了病因和出血部位,张大叔立刻被送往手术室进行抢救。

目前,张大叔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依然处于昏迷状态,在监护室留观治疗。

“每年的秋冬春季交替时,是脑动脉瘤破裂的高发期,因此大家要格外注意。脑动脉瘤破裂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一旦破裂,1/3的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死亡,另外2/3的患者也会有再次出血可能。”赵志新说。

不定时的颅内“炸弹”

虽然名字里有个“瘤”字,但脑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由于脑动脉的血管薄弱处长期受到血流冲击,向外凸出形成的鼓包,如同自行车内胎老化后鼓出的包块。

可怕的是,脑动脉瘤未破裂时,患者往往无先兆症状,早期诊断极为困难。部分患者会有前驱症状,比如头痛、头晕、眼睑下垂、瞳孔变大等。但大多数人往往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骤然出现的劈裂般剧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抽搐等症状。

“动脉瘤出血直接弥散至整个脑表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症状就是疼,一生从未有过的疼,部分患者称为‘头部爆裂样疼痛’,这种疼痛是没有上限的。”赵志新说,脑动脉瘤的最大风险是出现破裂出血,出血近期内会出现再出血。

年轻人群也不可避免

赵志新提醒,很多人以为脑动脉瘤只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年轻群体发病越来越常见。更重要的是,很多年轻患者平时身体都很健康,没有高血压等基础病,不饮酒也很少吸烟。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脑动脉瘤,没有明显的发病诱因,也毫无征兆……这也恰恰是脑动脉瘤的可怕之处,因此被称为“不定时炸弹”。

临海的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患者。李先生今年还不满30岁,他没有基础疾病,平时不吸烟不喝酒,也没有脑动脉瘤家族史。但是前几天他突然剧烈头痛,到医院一查,是蛛网膜下出血,再进一步做血管CTA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所幸,李先生的脑出血量不大,经过医院及时介入治疗,目前病情已经控制住,预后良好。

赵志新提醒,年轻人别觉得脑动脉瘤离自己很远,平时要注意少熬夜多运动、戒烟戒酒,避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并且要重视定期体检。

体检建议加做脑血管检查

“对于脑动脉瘤,一定是防大于治的。常规体检一般没有对脑血管病的筛查,脑动脉瘤平时‘潜伏’在患者颅内,几乎没有症状,很难被发现。但是一旦破裂,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赵志新建议,体检时加上脑血管检查项目,尤其是“三高”人群、有脑血管病、家族史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在体检时应该常规做脑血管检查。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筛查脑动脉瘤的有效手段,整个大脑的问题大体都能查出来。而且MRA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通过筛查争取早期发现病灶,早发现,早治疗。”赵志新说。

一旦患者突然感到爆炸样或刀劈般的剧烈头痛,同时伴有头晕、喷射状呕吐等症状,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20,到医院就诊。

记者:王琛琪

避免内耗,吉利将整合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36氪独家

“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在吉利集团发布的《台州宣言》中,合并与重组成为集团调整的主旋律。

36氪独家获悉,吉利集团旗下领克汽车将并入极氪汽车,由极氪CEO安聪慧统筹管理。合并后,领克品牌将被保留,但团队与战略将与极氪实现融合。

其中,财务与采购团队将率先完成合并,产品、研发等部门的调整也将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推进。

领克和极氪,可以说是近年来吉利孵化乘用车品牌双子星。今年前三季度,领克卖出16.98万辆,极氪销量逼近15万,两个品牌销量占吉利集团总销量近30%。不仅是销量支柱,更是吉利新能源转型的重要角色。

知情人士透露,领克与极氪产品的重叠,是促使高层下定决心整合的原因。

以混动打开市场的领克进军纯电失利、吉利旗下纯电支柱品牌极氪对混动松口,强竞争时代下,这样重复的产品定位与投入,无疑会让兄弟品牌间陷入恶性竞争,吉利不得不“动”。

知情人士告诉36氪,领克是吉利与沃尔沃的合资公司,起家车型领克01便是沃尔沃主导的项目,在领克品牌的业务决策中,占股30%的沃尔沃有不少的决策权。

然而,吉利收购沃尔沃时,便承诺了其拥有业务独立权。所以在领克的业务发展中,吉利有所局限,“拿回领克100%的业务话语权,吉利一定要与沃尔沃展开谈判”。从结果看,双方已达成一致。

极氪的前身为领克电动汽车事业群,2021年9月,其正式独立成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子品牌。今年,极氪月销量成绩突破2万辆,更是成功在美股上市。无论销量还是品牌发展,极氪的成绩都更加出色。

由极氪CEO安聪慧统领两个品牌的未来发展,提升两个品牌的产品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无疑将增强了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筹码。

避免内部竞争,领克、极氪拧成一股绳

领克汽车成立于2017年,是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合资公司。领克汽车过往产品以燃油及混动车型为主,2024年推出的EM-P超级增程电动方案,让领克汽车销量大涨。

今年1-10月,领克品牌总销量超过22万辆,同比增长近38%?,领克08 EM-P与领克07 EM-P两款混动车型成为最畅销的车型。

在混动车型热卖之时,领克忽然进军纯电领域。今年9月,领克旗下首款纯电轿车Z10上市。这款售价18.08-31.38万元,上市后两个月总交付量不足5000辆。与混动车型相比,领克纯电车型出师未捷。

领克Z10基于吉利浩瀚架构打造,同样架构下,吉利另一个子品牌极氪汽车,拥有两款与领克Z10相似的车型:B级轿车007、猎装车001。

比领克Z10售价更高、尺寸更小的极氪007,上市两个月的交付成绩超过1万辆。设计与定位更加相似的极氪001,一度曾创造1.43万辆的月销成绩,是极氪的销量支柱,也是吉利集团在纯电赛道的王牌车型。

但领克Z10似乎在产品力上就略显吃力。

作为品牌首款纯电新车,Z10的三电系统与极氪断代:其搭载的金砖电池与老款极氪007一致、后驱电机与老款极氪001一致,兄弟品牌同期新品使用的则是吉利旗下最新的电机与电池。

产品力的差距,让领克Z10举步维艰。今年新车市场中,纯电轿车来势汹汹。小米SU7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小鹏MONA 03首个完整月交付便超过1万辆。

领克与极氪的舒适区间的竞争如今成倍加剧。“Z10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兄弟品牌极氪”,内部人士表示。

极氪在7月更是对增程松口,称不排除未来会推出混动车型,对领克而言,这又是一个强劲的销量对手。为求生存,吉利不得不着手改变这样内部竞争的局面。

品牌合并、研发整合,吉利精兵作战

在过去十年,吉利集团一直秉承着多品牌、多渠道的发展战略,旗下拥有十余个汽车品牌。从吉利汽车、领克、极氪、沃尔沃再到路特斯,这些品牌定位与特色各有不同,从低端至高端,几乎完整地覆盖了汽车消费市场。

多兵作战的路线,给吉利带来了高质量的增长。2024年上半年,吉利首次实现了半年营收过千亿,毛利率达到15%。

但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计划在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新车多达100余款,新车在产品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售价也在不断降低,货好价低才能继续在市场生存。

然而,吉利多品牌、多渠道战略背后,分散的研发与供应链效率,意味着资金的重复投入与兄弟品牌的恶性竞争,只有聚焦才能提升吉利的综合实力。

36氪曾报道,自今年8月起,吉利集团便开始了研发体系的大调整,参与整合的对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电动力、整车平台等团队,以及后端的采购和供应链。

随后,吉利发布《台州宣言》,明确了将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减少利益冲突与重复投资,提升集团运营效率。

很快,销量欠佳的几何品牌,便宣布并入银河品牌,共同专注中高端市场。此次将领克并入极氪,便是吉利品牌大调整的第二步棋,集中资源应对高端新能源市场。

吉利集团变革已逐渐迈入深水区,这是吉利变革与重塑的必然选择。收缩与聚焦不会止步于此,「整合」将成为吉利集团未来的主旋律。

收缩型城市,该往何处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收缩型城市”,首次出现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简称《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并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什么是收缩型城市?城市收缩的原因有哪些?“收缩”是不是就代表着衰落?这些城市将如何发展?

约两成城市在收缩

——人口从小城市流向大中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什么是收缩型城市?

国际上专业的研究机构“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将城市收缩定义为: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在中国,虽然“收缩型城市”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相关研究中,“人口流失”都是最重要的指标。

哪些城市被认为是收缩型城市?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的研究团队在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东北地区的收缩较为严重。此外,全市和市辖区人口同时减少的城市有20多个,较多分布于湖北、四川、安徽和黑龙江四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从660个样本城市中发现,80个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9个城市收缩幅度超过5%。吴康将80个城市分为结构性危机收缩,例如东莞、鞍山、台州、义乌等;大城市周边的收缩,例如都江堰、三河、高碑店等;欠发达县级市收缩,例如汉中、天长、龙泉等;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例如二连浩特等。

收缩型城市有哪些特征?

——人口减少。吴康表示,观察城市收缩,最直观的层面就是人口变化。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小城市流向大中型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第三产业占比低。从吴康列出的80个收缩型城市中不难看出,收缩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较高,例如有“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之称的辽宁鞍山以及浙江台州等。台州人小陈从读大学至今,已经在北京生活了7年。“我不想回家乡工作,也跟当地的产业结构有关。首先我是学新闻的,台州没有适合我的媒体机构;其次,我喜欢美食,而台州的餐饮业不是很发达,小吃街、美食街很少,反而是工厂很多,而且存在着办厂的看不起开饭馆的现象。”小陈说。

此外,收缩型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工资水平低和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根据中国五普、六普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收缩城市的城市化率往往比非收缩城市低10个百分点左右;非收缩城市的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人口占比高出收缩城市3.37个百分点,而职工平均工资是后者的1倍多。收缩城市老龄化程度也更高。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

——城镇化初期,大中小城市都在扩张;之后更多地向中心城市聚集

最近,黑龙江鹤岗“超低房价”成为新闻热点。房价低到什么程度?据说只要1.9万元就能买到一套55平方米的新房,而在北京,1.9万元都不一定能买到1平方米。

鹤岗就是一个典型的收缩型城市。当地人李先生说:“鹤岗有着百年的煤炭开发历史,是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一度发展很好、人气很旺。但是近年来,很多煤矿陆续关闭,经济活力减弱,人气也差了很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鹤岗常住人口为105.86万人,从2010年到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约5万人。为寻求转型,淘汰落后产能,鹤岗2018年曾一个月内关闭了10处矿井。

吴康认为,对城市收缩的观察,要从人口增减的表象转向关注城市背后发生的故事。只符合人口流失这一个特征的城市,不能被简单列为收缩型城市,只有因结构性危机导致的人口流失才是衡量城市是否收缩的标准。

据分析,出现收缩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人口流出既是因也是果。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势必会吸引大量人口从乡村到城镇,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人口流出尤其是青年人口的离开,导致城市老龄化程度提高,城市逐渐收缩。

其次,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四大工业基地中,以重工业为主的辽中南工业基地,包含了多个收缩型中小城市,例如抚顺、鞍山、营口;沪宁杭工业基地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则以轻工业为主,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这两个工业基地所包含的城市经济发展更为良好。

过去赖以生存的资源逐渐枯竭,也是导致一些城市收缩的原因。鹤岗便是如此。鹤岗的经济发展一度完全依赖于煤炭企业,而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鹤岗的GDP逐年下滑,人口逐年减少。

此外,自然环境不佳,追求更高的生活舒适度也成为一些人离开的原因。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了“城市必须增长”的理念。这是高速前进的城镇化“上半场”,大中小城市人口都在增加。而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之后,人口逐渐流出,居民向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的大城市迁徙,是必然现象。

比如,大城市拥有更多资源。李宇嘉表示,越大的城市,优质资源布局越多、大项目越多。比如,“985”“211”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三甲医院、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金融中心等,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宏观数据“不漂亮”的小城市,则难以获得这些资源。

某些政策也增加了大城市的吸引力。地铁已成为一个城市是否属于大城市的判断标尺之一,然而地铁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目前的申报标准是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小城市显然很难满足这样的硬性要求。

“瘦身”后更要“强身”

——“收缩”不是单纯的负面概念,调结构强质量是方向

成为收缩型城市,意味着什么?

张学良表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市辖区人口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预示城市经济和消费活力的下降,需要引起注意。而台州人小陈听说自己的家乡台州被列入收缩型城市名单,表示很担心:“收缩型城市,听起来感觉城市发展前景堪忧。”

不过,多位专家也指出,“收缩型城市”并不是负面概念,这是伴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型阶段出现的,说明传统上执迷于“增长”和“扩张”的规划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转变。

另一方面,从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资源的角度看,人口减少,但人均占有资源往往增加了。以台州为例,外来人口减少了,但许多本地人感觉城市风貌、生活舒适度在一年年不断提升。

收缩型城市未来如何发展?

《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释,盘活存量,就是要盘活中小城市主城区的存量。因为主城区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形成的,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公共服务设施,主城区都更齐全一些。与其花大量资源在主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区,不如把主城区的存量盘活。

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收缩型城市发展方向之一。例如,东莞在保持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自2014年起,东莞开始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打造智能车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李宇嘉表示,人口外流的城市并不是就要衰落,而是要顺应城市化新规律。收缩型城市谋发展,关键是要扭转“增量规划”的惯性思维,“瘦身”的同时加紧“强身”。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收缩型城市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当前的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大城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或许可以挖掘“瘦身”后小城市的机会。记者 徐佩玉

系统门窗

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

上一篇: 叮咚快评|台风天老人关窗坠亡,只怪自行改造了阳台?
下一篇: 可喜木门官方网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