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门窗古家具会所

文章目录:

1、古城新韵:两条老街“走红”的启示2、扬州仁丰里:努力为古城街区发展树起新标杆3、商丘古城散记(2)

古城新韵:两条老街“走红”的启示

如今,打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软件来认识扬州,你一定会被皮市街、仁丰里这样传统又新潮的扬州老街所吸引。这些曾经衰败安静的老街,如今成为一扇扇叩开古城历史的人文大门,焕发着新活力。

皮市街111号,“边城书店”的招牌静静矗立9年后,终于火了起来,如今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来到扬州必到的“打卡地”。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不变的是,书店的主理人王军依然埋头故纸堆,一如往常修复古籍。他告诉记者,十年前,皮市街各种店铺很少,十家都不到,后来慢慢有很多年轻人来,这成为皮市街火爆的一个前提要素。

边城书店往南数十米的“浮生记”也是一家经营了多年的文创店。从2013年开店至今,主理人杭树志开发了100多款与扬州相关的文创产品,生意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他现在几乎一天都不敢休息。

这两家店为何会在这里站稳脚跟?皮市街为何会“走红”?这背后离不开王军、杭树志这些店主的坚守。广陵区东关街道古旗亭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魏玲介绍,皮市街上的商户都是一个带一个进驻的。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雨平也表示,皮市街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发形成的,大家越来越喜欢这种有文化、有休闲的氛围,也更加喜欢有烟火气的气息。

看似自发形成,实则有“隐形福利”。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寻找“管”与“放”的平衡,让这条街的活力不减。广陵区城管局局长刘治平告诉记者,他们对于商户允许创新、允许外摆、允许改建,此外他们还专门引进了城市管家的服务项目,将原来单纯的管理扩展到门前三包、停车秩序、环卫监督、绿化养护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

广陵区东关街道党政办主任杨榕介绍,皮市街出台了一套业态控制的办法,列了一些鼓励性业态限制类业态以及禁止类业态等,鼓励性业态包括文创、书店之类,他们会为商户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发展;对于一些禁止性像有产生烧烤油烟的业态,他们是明确禁止的。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晰各自的职责,这样的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在仁丰里街区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走进这条形似鱼骨的街道,沿街看得见“人间烟火”,也寻得着文艺浪漫,打造这条文气与烟火并举的街道,当地政府“文火慢炖”了足足9年。

广陵区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桂金介绍,他们对沿线不符合古城保护风貌、不符合古城气质的业态进行了清理,比如废品回收、制作铝合金门窗等。此外,他们还持续征集一些闲置房屋,征求居民意见,将一些房屋拿出来进行“微更新”。

新业态想进来,就要盘活“沉睡资产”。这些年来,仁丰里创新解决土地产权等制度,以闲置的历史建筑、居民住宅、直管公房为重点,通过合理注入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其使用价值。“最难的时间我们也算是熬过来了!”王桂金告诉记者,一开始,居民对房屋改造有些犹豫的,街道给他吃“定心丸”,签订协议让他们看得到收获。对于新入住的项目,最初几年,街道要求必须具备一定资质,必须是省级各类文艺协会的会员,保证项目必须有文化底蕴在支撑它。

渐渐的,仁丰里出现了广陵古琴雅集,街道上传来阵阵刻拓声,剪刀在红纸间的走笔流光映照在窗前。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聚集在这里,焕发文脉的同时,也激活了积淀多年的古城气息。

梧桐院主理人柏岐凤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这座房子,觉得可以改造可以再利用。在活化利用的时候,他们尽量保持房子的肌理,这对于城市发展,也是很有潜力的,也是要坚守的地方。

金木空间主理人冯韬表示,他主要做的是古建筑模型,内容、主题都和老城、和以前的扬州有关系,在老城里找到这样的工作室,更加契合主题。现在,在这里不仅可以带游客做手工,也可以带游客做研学、做讲解。

皮市街、仁丰里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古城能留下南来北往的人,是因为在古城保护更新的同时,不仅留住了魂,也保护了根。街还是那条街,但房不“空”了,文化“活”了,老街自然就变得年轻了。

广陵古城保护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杨丛刚表示,从目前来看,皮市街和仁丰里的模式符合当代经济形势发展的,有利于古城保护开发。目前,他们正在面向社会推动闲置公房对一些文创文化产业的定向招租,让更多的载体面向市场,能够使古城的资产能活起来。

老街更新,保护是基础。扬州较好地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特色明显的街巷格局和延续至今的民居建筑。古城深处,一座座文保建筑用古朴的身躯讲述着一代代扬州人接续保护的故事。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

扬州仁丰里:努力为古城街区发展树起新标杆

袁雪飞/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袁雪飞

“你们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这是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在前不久率领专家组对江苏扬州仁丰里进行深入调研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近年来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过程中紧扣扬州古城特色,采取的“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模式的肯定。

确定“文+”总基调 古城街区焕发新活力

扬州是中国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而作为扬州4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仁丰里,更是底蕴深厚。调研中,汶河街道人大主任宋凌晨介绍,仁丰里是一条700米长的鱼骨状老街,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一个遗存。历经千年,这里汇聚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印记,如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巷内的旌忠寺编著《文选》,清代三朝阁老、一代文宗阮元,民国历史学家黎东方等,都曾是小巷人家。

“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国家资金550万元加上扬州市配套资金1295万元,让仁丰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牛耕耘谈到,对于仁丰里的改造,扬州市和街道通过多次调研,确定了“文+”的总基调,并随之展开工作。

“先‘淘洗’门脸,我们把收荒货、卖黄沙、做铝合金门窗的商贩转移,再将老旧闲置空关破危房整修,恢复了仁丰里沿街的铺搭门,然后对沿线的历史建筑老墙砖老门楼进行保护性修复。”牛耕耘介绍说,街道最终收储35处历史建筑,平均每20米一处,以租赁形式吸引地方文化名流入驻,将其打造成名家名师工作室、非遗项目、文化民宿等。截至目前已有28个项目建成。

牛耕耘表示,仁丰里的民宿项目基本位于支巷内,主干道是仁丰里的文化界面,每个项目都要有公共文化空间。这是街道改造思路的“升级版”——放大项目投资者个人的文化魅力,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巷内24小时的免费城市书房长20米,但宽不过2米。和几十个公共文化客厅一样,这里也成了陌生人之间相互认识的平台,成就了他们的“布衣之交”。“如果没有这些空间,仁丰里就留不住人。我们的理想状态就是巷道干净宁静,推开每扇门又温馨热情。”

汶河街道办事处主任蒋兴国告诉专家组一行:“目前尽管多了很多新住客,仁丰里原住民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和干扰。一家烟酒杂货店的老板用各种油瓶和饮料瓶稍作改造,种植了20多盆花草挂在外墙上,成了旅游者热衷留影驻足的小景。巷内有一家社区级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面积仅50平方米,陈列着腌菜坛、老地契、瓷片等这条街曾经的老物件。原住民元素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没有被消解,老住户的生活质量还得到了改善。去年底,仁丰里实施三线下地、煤气管道入户等工程,让原住民欣喜不已。”

无缝对接长三角 新时代再创古巷新辉煌

调研结束后,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组与陪同的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禹同及广陵区、汶河街道办等领导同志进行了交流。刘禹同表示,扬州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先天条件,期望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能对扬州各方面工作给予战略支持,特别是在诸如仁丰里这样的古城改造和运维项目上,能从战略层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扬州的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据介绍,扬州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又是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高地之一,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仁丰里的保护和建设取得成绩来自不易,你们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希望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提升,无缝对接长三角地区丰厚的旅游资源,创建独特的街区景象,为文旅融合、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样板。研究院愿意与扬州结成战略合作单位,为仁丰里及扬州古城保护项目和社会经济发展献智献力,共同打造历史文化兼具且特色鲜明的仁丰里,让新时代赋于古城古巷新的辉煌。”有关专家表示。

据悉,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打造高端智库,集聚了国内发展改革系统和相关部门重要的战略创新资源。以“专家带团队”的模式,深入开展推动国家重要战略的课题研究和战略规划,特别承担着对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的生态保护、战略规划、绿色经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产教融合等方向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充分发挥创新型战略智库作用,擅长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研究,成功地帮助过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由其主办的新长江论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商丘古城散记(2)

商丘古城散记(续)

邱继祥

正值太阳偏西,我想就近找点吃的,便顺着正对垤泽门的街道朝前走。

街道由錾成斜纹的石板铺就,刚下过一场小雨,路面还有点湿滑,在两旁稀疏的老槐树的荫蔽下,这里那里闪着乌亮亮的光。

没有其他行人。

路旁连片的房屋有的拆了门窗,有的比较完整。左边的店铺是一排老建筑,颇有些明代的特点:三层楼宇,红漆木柱、小瓦飞檐、灰砖山墙和窗洞,每层都镶着滴水檐,滴水檐下面是椽子和横梁结构的红色支架,看不清是水泥做的还是木头做的,琉璃或砖雕瑞兽间隔着蹲坐在屋脊和飞檐上……单看色彩搭配、建筑工艺和造型特点,我相信它在当年和那以后的一长段时间里都是奢华的。我疑心它最早是寺庙的一部分,但只是疑心而已,没有考证。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窗应该是木头的格子窗或者镂花窗,它的门应该是木雕门,可眼前 ,它们一律是铝合金玻璃门窗,这自然是现代人改造的结果。我承认这种改造省时省力,但还是为它破坏了原有建筑的韵味而感到些许遗憾。我想,用灰砖墙加固木柱并没有损害这些建筑的美感,可用铝合金门窗替代原有的格子窗、木雕门就有些不妥了。不过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因为我感觉这里正在进行整体拆迁,估计还要在原址重建,但愿重建后的房子能够恢复原有的样子。

老房子是宝贵的,因为它是游子的童年记忆,是老人的魂魄所系之所;有特色的老房子尤其宝贵,因为它在传承文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的精神之根。

店铺的招牌大多还保留着,什么“竹婚庆用品”“五金电料”“批零商行”“土产日杂部”等等,门脸大多破败不堪,且都关着门。好不容易在一个开着的铝合金窗户里看到一个老人,他告诉我这里正在准备拆迁,不知道是否原址重盖。他的话印证了我刚才的猜测,也提升了我的期望值。

我又在路右侧的一间破屋里遇到一位女人,她告诉我想吃饭得到东门去,大约八百米远。想起先前看到有车从垤泽门开进开出,便出门开上车,顺着城墙边的一条石板路向南门缓行。

路右是挨着城墙的一长溜草地,路左则是大片杂草丛生的荒地,间种着法国梧桐树苗,远远散落着零星的空屋,有的是砖瓦抹灰二层小楼,有的是土墙瓦顶的平房,或尖顶或平顶,虽然没有什么特色,却能让人联想起人间的烟火气。那些房屋一律拆除了窗子,有的尚完好,有的已坍圮,有的摇摇欲倒,一派荒凉的景象。

拐向南门的路上,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大门左右分挂着“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分馆”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秘书处旧址”的牌子。正对大门处,有一座“走向胜利”的古铜色雕塑,雕塑中的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面容坚毅而乐观,正迈着沉稳的大步向我走来!哦,这还是一座红色之城!——那场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大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们运筹帷幄和他们领导下的军民奋勇向前的结果!

我精神为之一振,带着满满的敬意瞻仰着这座雕塑,从他们坚毅、乐观而自信的生动表情和伟岸的姿态中,参悟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我想,只要这个旧址在,人民的信念就会永存,古城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南门叫拱阳门,和西门不同,城头上有精美的门楼,共两层,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查有关资料,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1年),后世有损坏有重建,却大体保有原来特色,是商丘近五百年历史的见证。

城楼不开放,只能遥望它恢弘的气势,不能亲近它的廊柱、饰物,故不能弥补我在垤泽门未能“登城送目”之憾。

南门内的东西路上偏东的位置,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工业遗产园”,几乎覆盖了从南门到东门的半条街。

整座建筑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大门的整个造型像一长条中间高、两边矮、下沿齐的硬纸板,被折了三叠后,成直角展开,矗立在那里,棱角分明,又像是用整块青石雕刻出来的,极富层次感和观赏性。凸在最前面的主体部分就是正门所在,两旁后缩的两层可视为侧门也可视为隔断,分别装着菱形红色木格,拱卫着正门。透过木格看里面,可获得一种隔而未隔、既远又近的观感。五个门有主有次,皆由灰砖作框架,框架上线条浑朴,凹凸间立体而流畅。

正门额上镶着一簇红砖,像三面飘扬的旗帜叠加在一起,又像一团凝固的火焰,托着灰砖边框的匾额。匾额白底黑字,楷书“工业遗产园”颇见风骨,五个字的有些笔画虽然已经脱落,却没有衰落之感。正门门洞大体呈长方形,上面带点弧度。门洞两侧砖框内浮雕了一副对联,取自毛主席的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字体也大致取自毛体,龙飞凤舞。对联前蹲着两只汉白玉守门石狮。总之,对我而言,这个大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兼具建筑美和时代感。

进了大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广场,广场的尽头是第一排厂房,雄伟规整,用水泥方柱(每个柱头都突出了楼顶,有相同的别致造型,看不清像什么)平均隔出了十三个单元,估计就是车间了。有的单元上面是落地窗,下面是门;有的单元上下都是落地窗。每个单元的腰部都贴着一块把四个小角挖成弧形的一米见方的黄色凸块,上面隐约凸显着“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字样,印刷宋体。有些单元门两侧似有对联,估计是毛主席语录,但已脱落不可辨认。

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里是1968年商丘针织内衣厂旧址所在。抄录一段网上介绍:“针织内衣产业是商丘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在历史上对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繁荣市场、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是近代,却承载着古城一代人的记忆,镌刻下古城发展的时代印记。遗产园里随处可见,印入眼帘的标语、口号,再加上有着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工业建筑,浓浓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积累了岁月的沉淀,向访客展现着古城曾经拥有的辉煌。”

工业遗产园有几排厂房?我离开后才想到忘数了,网上也查不到,很遗憾。

整个遗产园里没有人,厂房里也没有灯光,不知道其他时候是否对外开放。我多想进去看看呀!

园区东面直到北城墙,就是“廉政一条街”,看来古城早已打上了现当代政治烙印了。

直通北门的街道开始,商业气息渐渐浓郁起来,仿佛荟萃了天南地北的美食和商品。文化气息也似乎增加了不少,到处是新翻盖的仿古建筑,所有的装饰似乎也有了主题:归德。从街道转角的灯箱,到城头的招展旗帜上,无不是“归德府城”字样。

这是必然的,眼前的这座古城,正是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归德府城,现在当地人依然称它作“归德府城”。在我看来,归德,一方面是地名,另一方面,或许还含有劝勉商丘现代官民回归传统美德、弘扬光大传统美德之意。

我顺着商业街往北走,两旁店铺林立,还有单位、机关、纪念馆等等,建筑外观基本上都是古风,大多是簇新的,规划得很整齐。由于开着车,找不到地方停,只好走马观花一番。只觉得整座古城内的建筑,以这条商业街为中线,东到东门一线,西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一线,暂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已经出新及保存完好的部分和尚未出新及正在拆除的部分。对于前者,我觉得中规中矩,能够引发我怀古幽思却不强烈(也许是我还没有深度游);对于后者,我对它的前景抱有很高的期待。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视频,大意是将古城内的原住民全部迁出古城是一个败笔,因为它使古城少了很多人间烟火气。我深有同感,因为古城之所以有魅力,在高门大院的古建筑之外,还应该有古乡风、古民俗,而这些,只能从古民居(老房子)里的原住民身上去感受,去品味。

或许我探访古城这天是星期一,古城的游客很少,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用三三两两形容比较恰当。

写这些话,不是要挑古城的毛病,而是想引起规划者的重视。

古城东门叫宾阳门(没有城楼,与垤泽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北门叫拱辰门(有城楼,与拱阳门对称),我觉得这些名字取得都很好,东、南、北三个体现了古代先民敬畏苍天又以我为主的姿态,后一个则体现了他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个姿态和愿望共同奠基了中华文明发祥地人民绵延数千年的精气神。

最后说说南门外西侧的张巡祠。我本来对商丘知之不多,看到张巡祠,才知历史上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记得以前苏教版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有一篇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寥寥数语的相关叙述中塑造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大英雄形象,当时真是唏嘘不已。成就这些人物英名的,正是唐代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

文下注释中提到: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从有关资料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当年张巡率兵民镇守睢阳城十个月,历大小战役百余次,守城兵民草根树皮食尽,张巡杀妾以人肉飨士卒,何其惨烈!当时张巡守军3000人(一说6000人),叛军则有15000人(一说10万人)之众,可谓众寡太过悬殊,能做到抗敌十个月之久,真是创造了千难万难的奇迹!睢阳保卫战意义重大——大唐江山没有沦落叛军之手,概得力于张巡等组织兵民坚守阻延!

我觉得把张巡祠建在南门外西侧(祠旁就是水势浩大的护城湖)可谓用心良深,因为守城固然可以靠地利,终究还得靠人和,而张巡,就是睢阳(商丘)乃至大唐王朝那个守护神一样的人。

韩愈在他的《张中丞传后叙》中有这么一段议论:“……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通“阻”——作者注)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诚哉斯言!

惨烈的战争成就了张巡和南霁云这些大人物的英名,我在敬佩他们的同时,也为那些为社稷安定而血洒沙场的普通兵民动容!

祠东南而望,有一座牌坊巍然耸立,四个遒劲的大字扑面而来:江淮门户!我知道它们指的是睢阳(商丘),却也愿意它们说的是张巡和所有守卫过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的大小英雄和普通兵民们!

联想到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过,我仿佛触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搏!又联想到商丘曾经沦陷敌手,成为日伪在豫东的统治中心,且长达7年之久,不禁悲愤交加!我想,张巡和英雄儿女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他们浴血保卫过的这片土地上出了败类而痛心疾首吧?好在,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古城再次回到人民的手中,当年那个认贼作父的汉奸张岚峰,已经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商丘,永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自从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火,历代人民便前赴后继,流血流汗,传递薪火,不管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都在不断丰富着这座古城和整个中国的文化内涵!

高端门窗品牌

高档铝合金门窗

高档隔音门窗

上一篇: 古蔺铝合金门窗价格表最新
下一篇: 古陶瓷无痕修复:打磨时釉面怎么保护?#文物修复#瓷器修复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