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淄川区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处,有个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古村,名为磁村。
作为淄川西南部较大的古老村庄,磁村地处古东西要道,是博山(颜神)经“旱码头”周村达济南的必经之地。
据考证,隋末唐初,磁村手工制作陶室林立,窑火连天,南北窑洼几十处,经济繁荣昌盛,商贾云集,又是集贸重地,往来客人有些路远难以回还,村民便在村南村北各开“客店”,初称窑头店。据碑文记载,因官家设“务”收税,村子得名“瓷窑务”,明代后期改称“磁窑坞”,1936年,改称“磁村”至今。
1月23日上午9点,记者一行来到磁村。时值冬日,但村内常见车辆往来,沿街商铺一派繁荣。
古街与大院
在磁村西部,有一条青石板路,从古保留至今。
“沿S326向西走,路南侧有条通往村庄的南北向小道,道口有个卖肉的摊子,那便是磁村大街的入口。”1月23日上午9点20分,根据当地村民的指引,记者来到磁村大街入口处。
磁村大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街南北长334米,东西宽5米,面积1670平方米。南为范阳河支流,北为泉王公路。该街旧时为通往博山的大道,由青石铺成,北高南低,贯穿村南北。
当天,记者一行沿小道行约百米后,原本平坦的路变得凹凸不平起来,一条青石路映入眼前。路面错落无序的青石已被脚步磨去原本的纹路,变得光滑发亮,蜿蜒小路一直延伸向南至拐角处,与两侧的灰瓦白墙相映成画,古朴神秘。
“这就是磁村大街,磁村从唐至元为北方陶瓷重镇,经济繁荣,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家族宅院气势恢宏,异常繁华。”作为向导的磁村住户张敦普介绍,尽管现在大部分建筑已倒塌或改为他用,但仍有两座百年院落被保留下来,而其住处正是大院的一部分。
常家楼如今的主人张敦普向我们讲述常家大院和磁村的历史。
常家大院里面的这座常家楼历经百年,依然骄傲地屹立。
即使时光已经过去了百年,常家楼依然在周围的建筑中鹤立鸡群。
跟随张敦普的脚步,记者一路缓行至常家大院。常家大院位于磁村大街以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一个半院落,房屋5栋,占地704平方米。尽管历经沧桑,但砖石结构的房屋不乏精致细节,屋门两侧所镶悬枕仍保留着精美的图案。
“常氏先祖早年经商发家,建起大院。原来院落众多,连接成片,占磁村大街西边一大半。”张敦普说,自己所居房屋是常家大院众多院落之一,除了自家外还有三户人家在此居住。1964年,常家大院作为磁村供销社办公场所使用。当时,张敦普的妻子作为磁村供销社职工,曾在院落内的供销社宿舍居住。“后来村委搬迁后,我买下了其中一部分,一晃我跟老伴已在这里住了34年了。”
常家大院墙上的一个福字保存完整。
沿磁村大街向南走至尽头,道路东侧便是始建于民国八年的陆家大院。陆家大院与常家大院同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落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其门窗青砖发券(利用块料之间侧压力建成跨空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门两侧悬枕、腰枕上均刻着精美图案。
65岁的刁德凤正在摊煎饼,看到记者到来,随手递过一个热气腾腾的煎饼。
刁德凤将用玉米、小米、豆子等磨好的米糊倒在烧热的鏊子上,然后用滚子由内向外均匀摊开,一张煎饼就做成了。
刁德凤一年摊五六次煎饼,每次摊一百多个。
古窑与变迁
在陆家大院南侧,有两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桥,合称为鸳鸯桥。自鸳鸯桥向南几十米,便是磁村窑的所在之处。“磁村历史文化悠久,工农业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村西山脚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高岭土、铁矿、黏土等。”1月23日,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克峰说,“可以说,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淄博陶瓷史上的先河。”
磁村窑分为村东、苹果园、华严寺3个重点窑址区,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4年,磁村窑址被评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村窑始于唐,终于元,烧造年代较长,是北方重要的窑口之一。北宋时期,官府在磁村设官收税,证明当时瓷器生产已有较大规模,产业兴隆。尽管冬季的磁村窑址已是一片荒凉的田地,当年的兴盛也无迹可寻,但其出土的兔毫瓷器及鹧鸪釉瓷器被保留至今,千年窑火更传承不熄。
“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磁村古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形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出土器物有黑釉、茶叶末釉、酱色釉、青釉、雨点釉等。装饰工艺有白底黑花、划花、剔花、宋加彩等,代表产品有碗、盆、罐、钵、动物俑等。”谈起磁村窑,陆克峰可谓如数家珍,他介绍:“磁村窑于唐代晚期开始烧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在我国北方诸窑中颇具特色,也是我国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时期,磁村窑开始生产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绿釉,开创了淄博生产彩瓷的先河。”
大门上精美的砖雕还在,只是门额上的四个字被人为抹平,难以辨认。
磁村老街旁的一座老屋的圆形窗户,后来可能是因为嫌弃吵闹,被用泥巴封堵。如今经过风雨剥蚀,封堵物只剩下了一半。
磁村常家大院的老房子保存相对完整,透过街道两旁的青砖建筑隐约能够感受到这里当年的繁华。
古寺与传承
从磁村窑向西遥望,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藏匿在松柏间。“这就是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的华严寺,寺内仍保留着部分名胜古迹和建筑。”根据陆克峰的指引,记者一行行至华严寺正门,只见院内松柏茂盛,碑石林立。
据陆克峰介绍,华严寺最盛时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寺院内有庞大的建筑群,共分13个院落。“唐代玄宗皇帝亲自驾临华严寺观光,并留下石碑记,弥足珍贵。”陆克峰说,始初的华严寺,有南北溪水环绕,苍松白杨参天蔽日。“现存建筑玉皇阁、文昌阁、观音殿等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重建。”
华严寺内的古柏。
华严寺玉皇阁上的木雕。
“随着岁月变迁,磁村村里小学也曾搬到寺内,利用旧厢房当教室。后来,小学搬迁,寺院改为医院。后因建筑出现开裂,磁村医院又搬到了村东。”陆克峰介绍,1993年至1994年,磁村村民及镇办企业捐款捐物,重点修复了玉皇阁、观音殿等,并植树300余株。“如今华严寺内的魁星楼、文昌阁、玉皇阁等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其中玉皇阁为二层砖石结构,其东侧有一株高15米的银杏树,树龄已有千年。”
作为淄川境内少有的隋唐古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在500多年间一直为淄川县西南地区60多个村的行政中心。尽管随着历史变迁,磁村的村容村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其特色民俗“磁村花鼓”、笛梆子戏一直传承至今。
华严寺魁星阁门上的精美砖雕。
华严寺内保存完好的魁星阁。
“‘磁村花鼓’作为淄川区民间艺术珍宝,是磁村人的骄傲,传承磁村花鼓刻不容缓。”陆克峰介绍,目前村中成立了由磁村村委领导牵头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磁村花鼓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相关产业的开发运作等。“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整理磁村花鼓的有关资料,以便建档保存。此外,还将加强磁村花鼓与其他民间艺术的交流,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高阳 通讯员 张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