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酒店排名

文章目录:

1、茶工单月收入 最高过万元2、海南省五指山市——非遗薪火相传 织就锦绣未来3、五指山市近200种产品亮相冬交会 红茶成亮点

茶工单月收入 最高过万元

本报海口1月15日讯(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余美君)近日,记者从海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获悉,截至2016年12月底,该集团共实现汇总营业收入5380万元,实现净利润额600万元,并上缴增值税、所得税756万元。同时茶工收入也实现大幅提高,企业效益、茶工收入双增长,提前完成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下达的600万元盈利目标。

据海垦茶业集团董事长蔡锦源介绍,作为海南农垦“八八战略”成立的首批产业公司之一,海垦茶业集团自2016年4月份组建以来,坚持“用心做茶、致富茶农、让股东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加快整合海垦原有的“白沙牌”“白马岭牌”“金鼎牌”“南海牌”4个品牌,通过更换新包装、统一营销渠道、加大宣传等方式,逐步树立了“海垦五指山”茶叶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海垦茶业集团非常注重茶工增收工作,面向基层茶工制定了多条优惠政策,如提高茶青收购价格、提高高温补贴等,极大地激发了茶工“种茶致富”信心。去年该集团茶工人均月收入3226元,其中,白沙基地茶工杨小平收入去年7月达1.4万元。

在上个月的冬交会上,海垦茶业集团与经销商共签约2017年订单200余单,除春茶、白马骏红、白马君红、白沙绿茶、白沙金砖等10多个知名茶产品外,还包括旗下海垦峻源公司生产的椰子汁、菠萝汁、荔枝爽、盐碘水等饮料产品订单,签约金额突破1.5亿元。

蔡锦源介绍,海垦茶业集团将继续按照“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关系”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基地,通过项目开发,延伸茶叶产业链,探索发展农旅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海垦五指山茶叶成为海南茶味道的引领者,让海垦茶叶产业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全国茶叶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海南省五指山市——非遗薪火相传 织就锦绣未来

五指山市是黎族苗族聚居地,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和浓郁的民俗文化。近年来,五指山大力扶持非遗工坊建设,推进非遗传承发展和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各类非遗工坊能融尽融

五指山市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6项、市级13项,非遗项目分布于全市各乡镇,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6名,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五指山市建立了7家各具特色的非遗工坊,其中有6家以黎族织锦技艺为核心。在五指山市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各工坊在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上不断发展创新。

海南杞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由黎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秀珍与其女儿——市级传承人刘伟童共同主理,吸纳帮扶户10人;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团队人员30人,吸纳帮扶户15人……这些非遗工坊在设计上大胆创新,在传统基础上巧妙融合现代元素,设计制作了非遗时装、背包、晴雨伞等时尚单品及生活用品,并与旅游服务相结合,将销路拓宽至保亭槟榔谷、三亚千古情等景区景点,非遗文创产品深受省内外游客喜爱,五指山非遗文创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五指山市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通过非遗项目产业化、品牌化和开展文艺演出、活态展示等方式,使非遗保护形式更加多元。2021年,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共举办非遗系列展演51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12万人次。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期间,在论坛主题公园举办的雨林文化展不仅引入了黎锦技艺、黎族竹木器乐、海南苗族盘皇舞等12个非遗项目,而且还邀请非遗工坊入驻参展,让国内外宾客沉浸式了解海南文化,受到广泛好评。

从雨林生态、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等多领域、多维度来推进非遗工坊与旅游融合发展,选派非遗工坊入驻省民族博物馆、水满乡热带雨林风景区、红峡谷漂流景区等景区景点及酒店,在水满乡毛纳村设立非遗工坊分点,展销非遗文创产品,巧妙将非遗工坊与美丽乡村游结合起来。种种举措进一步打开文化产品的销路,也助推了非遗的传承发展。

创新提升非遗发展后劲

在五指山市政协委员张欣欣看来,尽管7家非遗工坊在帮助当地群众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遗工坊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境。非遗工坊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缺乏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手艺精湛人才。另一方面,非遗产品品牌价值打造还需不断提升。

非遗产品闯世界,需要有规模、有特色的非遗品牌。五指山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文创培训班等方式,促进手工艺人及非遗工坊深度交流,转变发展思维。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制作传统工艺织造的黎锦布片等原材料,并将原材料提供给非遗工坊进行下一步的商品化生产包装,使非遗文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内涵,又体现出现代生活风格,大众接受度更广,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

2021年,五指山市出台《五指山市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青蓝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名师传艺扶持机制,建立名师传艺阶梯式奖励机制,启动非遗项目“春苗”行动和名师工作室创办支持行动,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

陈孟丽是五指山市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也是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她设计的黎族文创产品已经超过100种,并举办了“五指山之韵”雨林服装秀文化活动,参加了海南岛国际时装周主题秀,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黎锦。在积极探索非遗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五指山市充分挖掘本地文化青年和非遗工坊的资源力量,较好地形成政府引导、非遗工坊协作的联动发展格局。

五指山通什番香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五指山市通什镇番香黎锦技艺传习所的基础上建立,由黎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海南“乡土人才”黄翠花担任负责人。该非遗工坊组织学员参与黎锦缝纫培训班,学员制作的黎锦服饰经检验合格后向非遗精品店提供产品货源。该非遗工坊还多次组织乡土人才队伍深入全市7个乡镇举办黎锦技艺培训班,为非遗产业化发展培养传承后备力量。

非遗工坊抱团取暖良性发展

通过非遗工坊建设,五指山市形成了系统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现有非遗传习场所20处,分布城区及全市7个乡镇,其中传承村4个、传习馆2间、传习所14间;下辖非遗工坊7家,织女绣娘共169名。五指山香兰黎族织锦传习有限公司、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五指山通什盘姑娘食品铺等7家非遗工坊相互促进,不断创新发展,各传习场所及工坊间形成了资源互通、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格局,抱团取暖效果显著。

据了解,五指山市非遗工坊团队人员最多的有60人,最少有30人,平均每家吸纳帮扶户10余人,2020年、2021年销售额共计325.08万元。

随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海南省支持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发展的暂行办法》先后出台,海南相关部门致力于打造黎锦文创品牌,扶持黎锦产品开发,为非遗传承搭建平台、做大品牌、注入活力。

五指山市旅游文化和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指山市以非遗工坊为突破点,有力地发展了非遗相关产业,强化了非遗内生发展。通过加强建设和管理,当地非遗工坊由输血式的外力扶持逐渐转变为造血式的内生发展,非遗工坊运转效能不断提升,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正成为五指山市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陈关超)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五指山市近200种产品亮相冬交会 红茶成亮点

人民网海口12月12日电(记者吉羽) 12月12日上午,2018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以下称:冬交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振聪,副市长赵文德、肖彤斌、黄宝勇带队参加冬交会。

此次冬交会五指山展馆,共有二十二家企业参加,产品总类有195种,共5346件,主要是五指山五脚猪,五指山红茶,忧遁草,高山蔬菜,树仔菜等特色产品。

五指山展馆主要特点是“铸质量树品牌,强产业兴乡村”,以创新,开放,绿色,节俭,高效为原则,打造五指山的绿色品牌。

冬交会五指山馆的亮点是新推出当地特色地标产品:五指山五脚猪;在品种和数量上较往年多,且在产品的包装上精美规范,新颖独特。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为五指山展馆增添一份色彩。

今年冬交会,五指山共组织五指山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品香园实业有限公司,五指山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2家企业参展,展出产品总类为195种,数量为 5346件。其中,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的五指山红茶、五指山五脚猪是重点推介和展出的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参加冬交会的茶企业多达8家,展出了红茶、绿茶、茶酒等30多个茶产品系列。

据了解,五指山红茶产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五指山和尖峰岭一带生态茶叶产区,属大叶种红茶,也是我国唯一的低纬度、高海拔热带红茶。这里的茶园生态环境优异,高温多雨,土壤的物理和化学风化强烈,加上生物循环旺盛,归还土壤的残落物丰富,形成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富铝富铁、疏松肥沃的轻砾质厚层砖红壤土,茶树生长期长,产量高,质量好。2016年3月21日,五指山红茶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断桥铝门窗

隔热门窗

高档门窗

隔音门窗品牌

上一篇: 五指山建材市场地址
下一篇: 古村热闹了 产业出山了记者沿线感受文泰高速通车一年来的变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