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黑龙江省五常市:把一粒稻米做成一个品牌2、个个都是“五常大米”?农产品“蹭名牌”亟待打假3、年产优质大米13亿斤“五常大米”品牌已值700亿,下一步……
黑龙江省五常市:把一粒稻米做成一个品牌
来源:农民日报
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路向南,公路两侧的稻田一望无际。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
走进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智慧农业监控室宽大的显示屏上,稻田里的水位、含氧量、水温等指数一目了然。轻点鼠标,五常市的223.6万亩稻田实景一览无余。“这里可以实现对五常大米生产全程监控、田间管理远程控制、农业技术远程服务及五常大米全程溯源防伪。”五常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德旭说。
占地45万亩的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里,2018年新建数字农业示范园5万亩、有机精准农业种植基地1.2万亩。园内已实现绿色水稻种植全覆盖、有机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个数达到59个,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到58个,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比重达100%。
在发展水稻产业的同时,产业园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农村三产。建设了以乔府现代农业产业园、欧帝风情度假村、田美小镇等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50多个,年接待游客4.6万人,实现收入5000万元,形成了集有机水稻种植、加工、观光娱乐、餐饮、科普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模式。
进入乔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标准方条格田。这里有20万亩的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有年加工30万吨稻谷能力的自动化生产线。园内的王家屯合作社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先后投资兴建了“稻花香生态体验区”、稻田观景台、观光长廊和自行车环道,加上周边农户的农家乐,已形成了集稻米文化、稻米种植、稻米加工、稻米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区。
为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效应,五常市在园内积极探索并推广了“企业+基地”“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4种联农带农利益机制,联结农户3.14万户,2018年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28元,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30.2%。
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入资金,整合王家屯合作社,统一种植高品质稻谷,采取统购统销的形式进行合作。“合作社成立前,大米价格低、销量少,合作社成立第二年,大米每公斤售价就达到49元。”公司总经理向文秀介绍说。社企联手、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和销售难题,实现了既“种得好”又“卖得好”。
目前,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初步构建“稻米观光+稻米体验+稻米加工+稻米品鉴+稻米营销”的四季全产业链开发体系,缔造五常稻米农业旅游品牌,一二三产业得到深度融合。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中,五常大米品牌价值670.7亿元,位列地标品牌大米类全国第一。(王雪峰)
个个都是“五常大米”?农产品“蹭名牌”亟待打假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但伴随品牌溢价和网购日益普及,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较强的农业品牌被侵权、被“碰瓷”事件频发,农业产区内“搭便车”“蹭名牌”等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辨,更扰乱了农产品品牌市场,掣肘农业健康发展,影响我国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
眼下,特色农产品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打造特色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尤其是已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农副产品,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场认可度、相较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于是,一些渴望高价的销售者、生产者动起了让自家农产品“蹭名牌”的歪脑筋。
“十个卖大米的,九个都是五常大米,到底哪些才是真的?”“在阳澄湖‘洗了个澡’,就能叫‘阳澄湖大闸蟹’吗?”“种在西湖地区的龙井茶都能叫‘西湖龙井’吗?”……据了解,当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侵权情况较为严重。2021年至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公布384个农业品牌行政执法案例。
不久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审结了首起侵犯“奉化水蜜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侵权案。一家发货地为宁波市宁海县的公司在某电商平台销售水蜜桃,在商品宣传页上标注了“奉化水蜜桃”“产地直发”字样,后被奉化水蜜桃研究所起诉。经检测,该公司所售水蜜桃外表与奉化水蜜桃较为相似,但果核颜色、甜度等指标与后者有一定差距。该公司辩称其桃树是从奉化引进,果实称作奉化水蜜桃不为过,但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商标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系证明水蜜桃的原产地为奉化区,该公司行为构成商标侵权,最终判决该公司赔偿16万元。
质量参差不齐的“李鬼”农产品走进市场,不仅会破坏好不容易创建的品牌口碑,损害上游生产者利益,还会降低各地培育精品农产品品牌的热情,甚至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而农业品牌侵权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外地人冒用商品标识、本地人盲目逐利密切相关。加之网购普及后,农产品在享受广阔市场和销售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的线上侵权行为。
以“稻花香2号”为原种的五常大米闻名全国,但在售卖过程中不仅被经销商用其他大米掺假,甚至连“稻花香”品牌都被其他地区企业抢先注册商标,严重打击了五常大米的品牌信誉;
为了“抢鲜”上市、获得高价,部分本地小农户提前采摘,让陕西眉县猕猴桃面临过早采摘的难题,严重影响猕猴桃的品质和后期市场反响,从而导致品牌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降低;
湖南省樟树镇地理标志农产品“樟树港辣椒”今年1月至6月发现互联网侵权80余起,因侵权方分布在全国各地,网购调查难、取证难,无法及时处理……
当下,网络平台俨然成为各类农业品牌侵权事件的重灾区,品牌保护和“打假”刻不容缓。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模式,构建一个兼顾农业品牌保护和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农村土特产打造“金名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升级,助力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疏通优化农业品牌保护建设渠道。加快完善农产品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可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信息实时共享,针对不同特性的品牌,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全方位提升品牌管理效率和精准度,让品牌建设更完善、保护更顺畅。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加持,严堵农业品牌侵权监管宣传漏洞。联合多部门对侵权行为严查严管,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获得地理标志授权的农户名录和典型侵权案例,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意识,从源头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年产优质大米13亿斤“五常大米”品牌已值700亿,下一步……
日前,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稻米品评品鉴终评活动现场发布了稻米品评品鉴终评结果。五常大米包揽了粳米组全部金奖。
今年,五常大米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以698.6亿元,连续4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持续攀升,主要基于品质、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提升。五常市现有耕地面积428.8万亩,其中,水田238万亩,年产优质大米约13亿斤,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每年1斤的量。
五常大米作为中国大米品牌的“领头羊”,五常市以挖掘稻米细分市场高端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五常稻米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良种培育、标准种植、科学仓储、精细加工、高端营销、溯源保护、品牌建设、质量安全、完善链条为重点,在“品种、品质、品味、品相、品牌”五个方面发力,从源头抓好五常稻米全产业链发展,全力维护五常大米品牌权益,持续保持五常大米品牌发展强劲动力。
下一步,五常市将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总体发展构想,到2023年,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以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率达到90%以上,稻米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记者 王辛娜 郝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