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传人,铜话缔造,西湖边,他与父亲创造了世上仅有的江南铜屋

文/百匠君

百匠大集392号匠人朱军岷

这是世代以铜相伴的家族

到他,是第五代

也是创业的第一代

作品多次获奖

多次作为国礼赠送于外宾

而他只想让铜

“重回老百姓的生活,

成为中国人的传家宝”

01

与铜解不开的渊源

出生在绍兴铜铺世家的朱军岷,因战乱举家搬迁到杭州。他没有亲眼见过祖业的辉煌,却从祖辈们因无铜可刻而忍痛舍弃的失落中,领略到朱家与铜之间难分难舍的情分。

所以,这个与铜渊源颇深的男人,在他的童年时期却没有太多关于铜的技艺。

上个世界90年代,朱军岷的父亲朱炳仁正式开始做铜时,已年近40,这个现在被尊称为“中国铜建筑之父”的男人,在最初却找不到一个工人。朱军岷至今记得,那时刚大学毕业的他,以干部身份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单位,每月拿着70元工资,日子过得平淡安稳。

但父亲的铜铺却因为找不到一个做铜匠的工人,发展一再陷入困境。为了帮助父亲,朱军岷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放弃被分配的好工作,帮助父亲打铜。要知道,在90年代辞去公职做一个手艺人,几乎没人能理解,甚至当时并没有匠人和手艺这一说法。而这一“帮”,就是二十多年。

父亲自然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所有的学业都必须从头来过。他开始了艰苦的基本功学习,“我仿佛重新回到校园,当起了一个艺术生,从最基础的捏泥巴开始。”

1991年,这位穿着脏兮兮工作服的年轻人,晚上住在地下室打铜,白天满大街跑销售,询问那些即将开店的老板:你们需要一个铜字招牌吗?有时候,一些店面即将开业,他就不得不连夜安装这些招牌,一直忙到凌晨。

当那些写字楼的白领走上街头,准备上班时,朱军岷却坐在街头的台阶上,衣着脏乱,神情疲惫。“有人说我是第五代,其实我是创业那一代。做铜是谋生,也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02

辉煌的背后是艰辛

在杭州河坊街静静伫立着一座名为“江南铜屋”的博物馆:屋内桌椅板凳、屏风摆设、门窗梁柱……甚至三千平米上的一砖一瓦,全部都用铜纯手工打造。这座人间精品的创始人便是朱军岷的父亲朱炳仁。

这座江南铜屋的建造,也花费了朱军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时铜的价格从每吨2万元直接飙升到了8万元,他和父亲不顾身边的反对,毅然决定把自己的房产拿到银行做了抵押贷款,把攒下的积蓄也全部拿来买铜。

2009年,朱军岷担任杭州香积寺复建工程的铜总工艺师。作为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工期要求十分紧迫。为保证施工安全,他日日现场“会诊”,可谁也没想到,他竟一夜白了头!当时共有200多铜匠同时开工,但仅花了五个月时间,这座做工精美的铜式建筑再次屹立在世人眼前:铜墙铜瓦,独具气势,瑰丽并存,他创造出“香积速度、香积精度、香积美度”三项记录,影响深远。

他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过?但对铜艺的热爱,对事业的坚持,坚定了他当初的一切付出。在此期间,他不仅完成了北大宗教教学硕士的课程,还遍寻世界各地的名家、博物馆,带着执着的匠人精神,让铜重回我们的生活里,在市场洗礼中与时俱进。

03

让铜回归生活

这二十多年里,朱军岷逐渐意识到了中国铜文化断层的严重性。相比父亲的专注于铜的艺术创作,朱军岷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铜回归到家庭中去。他近乎痴迷地开发了一千多款产品,甚至几乎将企业赚取的每一分利润,都投入到了这疯狂又迷茫的“实验中”。

终于,他让传统的艺术走出了江南—隅,闯出了新天地。

他让“朱炳仁铜”入驻故宫,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入驻电商巨头,紧贴现今年轻人的潮流;零售平台2016财年成交额突破3万亿人民币。朱军岷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位列嘉宾席。

铜,古称为“古金”,祈福纳祥,寓意美好。过去,家家户户都会有一把老铜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将记忆与情感寄托其中,弥足珍贵。

朱军岷的铜壶,原料必须选东川精铜。它是清代铸币造器的原料,乾隆帝曾御赐“灵裕九寰”匾以示褒奖。壶身上的龟纹,有健康长寿之意,是匠人一锤一锤,经5万次的锤炼、打磨而成。形如龟甲,质感如婴儿肌肤,经过千锤万打却依然绽放金色斑斓的光芒。

对朱军岷来说,铜器不仅仅是生活器皿,它承载的是一段记忆,是一份寄托连接着人与物的情感。“这不能断,也断不了!”做出可记忆、可传承的铜器是朱军岷一辈子的追求与梦想,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门窗品牌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

隔音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

上一篇: 五一房车展:20T轿车可拉的德兴美式小拖挂来咯售498W起
下一篇: 五元一斤的小黄鱼,十分钟做成一道菜值百元,会清蒸还要会吃才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