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古建筑,——塔。它们五彩缤纷,点缀着河流和山脉,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
在云南各个地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塔,这些塔或是旅游景点,或是地方文物,亦或是地方的象征,又或是地方风水,文章为你介绍云南各地州的塔,让你去了解他们存在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昆明双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分别位于昆明市南面的书林街和东寺街,一东一西隔街相望,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昆明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东寺塔
又名常乐寺塔,常乐寺塔位于书林街中段,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823-859年), 原系常乐寺内佛塔,俗称东寺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毁于地震,后按原貌重建。
西寺塔
又名惠光寺塔,惠光寺塔位于东寺街中段,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823-859年), 原系惠光寺内佛塔,俗称西寺塔。咸丰六年(1856年)惠光寺毁于兵燹,仅塔存。
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
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江白塔
白塔,东宝尊圣塔高37米,基层直径47米,位于离丽江古城2公里处,大理至丽江高速公路旁的蛇山上,将是丽江市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此塔的规模比北海公园内的海什塔还要宏大。主体建筑基本完成,2008年全部完工,前方的空地内还要建108个佛塔,形成规模宏大的塔林。
白塔,佛陀在《咙日龙登》中授记:此地是迦叶古佛的道场,诸佛菩萨以愿于此成就,清净琉璃宝塔作为供养,但只有登地的菩萨才能看见。白塔是丽江多元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东元白塔建于何年,据无考证。和心友先生在《东园白塔》一文中认为:清雍正二年,丽江改土归流时,传有破坏东元塔的故事,所以清代雍正以前建有一旧塔是比较可靠的。
曲靖靖宁宝塔
靖宁宝塔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寥廓山森林公园内,塔高81.6米,号称亚洲第一人造塔。是中国第二西南第一高人造塔。
2009年,在曲靖麒麟区城边的寥廓山顶,动工兴建了一座仿明清古建筑风格的楼阁式塔,名曰“靖宁宝塔”。2010年9月16日,宝塔竣工开放,成为当地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此塔高81.6米,在国内仿古塔建筑中,其高度名列全国第三,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则可算是最高一座仿古塔。
靖宁宝塔历时16个月建成,靖宁宝塔一座彰显曲靖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广大市民观景、望、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靖宁宝塔位于原曲靖电视台发射塔位置,项目占地15亩,分为主塔建设和室外环境配套建设两部分,主塔层数为9层,总高81米,建筑立面为明清仿古式楼阁造型,建筑面积7427平方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宝塔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入口广场、绿化、牌坊、大踏步、挡墙、附属功能用房等内容,总投资7000万元,主塔工程建设费由社会募捐。
红河崇文塔
崇文塔,原称白塔,位于红河州建水县城东门桂林街玉皇阁后殿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始建于元代,为佛塔;明时重修,更名为崇文塔。清嘉庆四年(1799)为暴雨毁损,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崇文塔为方形密檐式实心砖塔, 塔高二十米,塔基五级,高三点四一米,边长二点一八米,第一级青石叠砌须弥座,高一米余。塔身十三级,由下而上逐级收分,各级四面各有小龛,内置佛像一尊。塔身由底层向上逐级收缩。最下层为白石须弥座。上建三檐为基座,第四檐较高宽。由此而上至顶檐间,每檐四面各有小龛一个,内各置佛像一尊。塔顶为四块石板镶砌,饰琉璃宝顶和风玲。基部嵌有石碑两块,其一为滇南著名书法家阚祯兆所书《宁边楼碑记》,笔走龙蛇,狂放奔逸,为云南驰名碑刻,原在他处,楼毁移此。
1983年被公布为建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玉皇阁及崇文塔为第4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18日,与玉皇阁共同列入 第六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山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城东部东文山的东山公园内,东山公园是文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以文笔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与西面的西华公园遥遥相望。它的周围还有罗汉山森林公园、头塘坝公园以及山脚下的盘龙公园等景点。文笔塔登山道全长457 米,大理石阶宽18米,有999级台阶,共分三段,呈“之”字形。
旧塔高七层,计五丈八尺,为19.33米,镶嵌有楹联“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山的地理地貌。此塔历经风雨剥蚀,塔身渐次垮塌。
抗战中期(1944年),日寇进逼滇东南,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东山修筑防御工事,残塔全部拆除。文山建州后,州县历任党政领导多有复塔重建之意。1983年文山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扩为“东山公园”。1997年重建新塔工程全面启动,历时一年,于1998年3月底修建而成。
新建的文笔塔高49米,塔为八角形,七层八翘,层层重阁,古朴典雅,塔身整体为红色,显得雄伟壮观、庄严挺拔,金碧辉煌。塔身内外题诗藏画,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妙趣横生。而塔的翘角处,挂满了一串串的铃铛,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音。沿着塔身看一圈,南面有金慈昆的“文势壮山河极目远天葱与莽,笔锋挥古今翘楚方史汉及清。”北面有杨兴跃的“获两山灵光天造文笔濯玉砚,得一河紫气地设西华洗翠薇。”西南面有戴光禄的“文笔通古今史辉人杰,山河映日月物华地灵”。几幅对联,道出了文山的精、气、灵,写出了文笔塔的气势。
玉溪白塔
白塔,现名为红塔,位于云南玉溪市洲城镇东约2公理的红塔山上,元代始建,清道光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实心密梁式塔,全部用大青石条砌成。塔为圆形,第五、第六、第七层的西南方各有一个拱形佛笼.198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溪焕文塔
焕文塔建设于民国元年(1912),高十二点六米,全用青条石筑成。为六角三层石塔。塔刹为两个重叠在一起青石宝葫芦。塔身下部第一层较高大,以上各层之间距离逐渐缩短。第二层正中有一较大窗孔,孔上方刻“焕文塔”三大字,落款为“民国元年壬子六月土军村绅耆同建”。窗孔两边有楷书刻联:“焕然起七级,文乃重千秋”。据传焕文塔是由北城下街石匠张长云设计建造。
玉溪焕文塔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楚雄福塔
福塔立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鹿城东山之巅。由楚雄州政协倡议社会捐资,在明代古塔遗址上重建。2002年3月开工,2004年11月告竣。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建筑,高59米。是中国第一座以彩画木雕石刻铜铸艺术展示中华福文化的景观古塔。
福塔广集福之内涵,一层外壁用红岩雕刻有四灵图案及唐太宗、宋微宗、清高宗、清宣宗手书福字和历代名人、名家、民间的各体福字。塔内每层展示福的一个主题,一层财源茂盛、二层事业兴旺、三层学绩长进、四层家庭和睦、五层子孙成才、六层平安吉祥、七层从善积德、八层健康永驻、九层延年益寿。一层大厅置放有中国最大的铜铸仿古钱币“万福通宝”,墙面雕刻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手书福字。二至八层各立一尊铜铸乐施弥勒,九层悬挂百福铜钟。每屋斗拱、梁柱、藻井彩绘吉祥图案。塔外三层青石浮雕凭栏,由108块福图案组成。塔内塔外,各体福字和福图案不胜枚数。塔外飞阁安装现代灯光,夜幕降临,流光溢彩,夺目苍穹。
迪庆白塔
白塔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由于塔的功能最早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佛塔由塔座、塔瓶、塔刹和塔顶等四大部分组成。白塔的外塔高108米,基座70米见方,内塔高33米。是当今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佛教白塔。
德宏勐焕大金塔
勐焕大金塔座落在云南省德宏州州府-芒市东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顶。青山绿水间的'勐焕大金塔'光彩夺目,雄伟壮观,是芒市标志性的建筑,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勐焕大金塔也是中国第一金佛塔,亚洲第一空心佛塔。勐焕大金塔主体塔位于潞西市东南城郊的雷牙让山顶上,整座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造型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下3层为空心大厅。第一层大殿面积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东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第二第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戴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
保山文笔塔
文笔塔是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城西南隅的一处风景名胜文笔塔-易罗池居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城西南隅,其景如诗如画,主要景观为一池、一亭、一塔。九龙池(易罗池)面积1.82万平方米,池小间原有濯缨亭已不存,现有湖心亭。有明将邓子龙题联:“百战归来、赢得鬓边白发;于金散尽,只余湖上青山。”文笔塔在池西山坡上,又称兹云古塔、始建于出唐代,文革期间被毁,今又修复。池似砚、亭象墨,塔如笔,大地当纸,文房四宝齐备。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滇四战役中阵亡的爱国将士,在易罗池畔建起公墓及“陆军第八军抗战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今为“滇西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
西双版纳飞龙白塔
白塔的结构是在一个基本圆形的须弥座上,同时建9座塔,宛如多瓣梅花形。塔座高3·9米,直径14.25米。座台4级,逐渐收分,底层八方各向外延伸为一方形佛拿座。拿座上砌成纵向两面坡的殿宇,并开有券门佛拿,每靠供奉一尊石雕佛像,拿壁上浮雕众多的小型佛像,形成众佛一凳、诸天齐聚的图景。佛拿正脊还装有陶塑孔雀在凌空飞翔,券门沿面有花草云纹装饰,并有两条大龙雕塑。这些雕绘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可谓集傣族民间工艺之大成。群塔中的主塔高标于众塔之上,好像一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主塔辉映着8塔,形成一唱九回的节奏,十分赏心悦目。主塔高12.03米,有一圆座,座上塔身为3层重叠的覆钵组合,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层层之间的衔接处,均有圆环状仰莲雕饰,塔身上部做成9道环状相轮,上有喇叭形莲瓣立体浮雕,其上承托着3段相连的葫芦形宝瓶,上插金属刹杆,杆上装有4只击风锋,上下串连着5层华盖,覆钵的圆、宝瓶的圆、塔座的圆和仰莲的弧形,组合成浑圆柔媚的意象,把南传上座部佛教包容、解脱、通达、浑成的佛旨和傣族善良、温和、柔情、优美的性格衬托而出。
昭通巧家魁阁塔
魁阁塔位于昭通市巧家县城南部魁阁梁子,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历经200多年风雨侵袭,不幸毁于上世纪60年代。2010年3月,巧家县动工重建。次年10月,沉毁半个世纪的 “魁阁宝塔”恢复重建竣工,重现风姿。
魁阁塔原为文庙魁星楼,在早期,它诠释着人们“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无限美好希望和奋发昂扬的文化取向,记录着巧家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光辉历程。新建成的魁阁塔,占地面积259.4平方米,建筑面积560.5平方米,塔高八层(其中地宫一层)33.683米,为柜架剪力墙结构,增有勤学浮雕,除门窗外,全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塔基为整齐的青条石,塔体下粗上窄,给人以庄重、大方的感觉。随楼梯盘旋而上达塔顶,可一览全城。如今,魁阁塔已成为巧家城市的重要标志,有人把魁阁塔称之为巧家的“黄鹤楼”。
临沧东文笔塔
东文笔塔,又称“东塔”、“大文笔”,位于临沧市城东南十公里忙东山(文峰山)顶,坐落在临翔区凤翔街道办事处文华村境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说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通判萧泽春筹银五百两修建。塔为四方九级密檐式空心砖构,高二十米。第二层至第九层均开券窗。此塔系风水景观塔,海跋1970米,为一方文风之象征。临沧县城民间常以远观此塔预测天象,往往雨天将晴显白色,晴天将雨显灰暗色,当是塔表物质随空气湿度而变结果。假日多有游人登临。
此塔是临沧市现存的明清古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价值。1984年,临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6日,被临沧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每个地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塔,你的家乡有什么塔,有什么样的历史,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