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欧亚

文章目录:

1、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2、义乌中欧班列:奔赴下一个十年3、追寻“红色国际桥梁”——亚欧大陆桥上的百年交通线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近些年,内蒙古着力从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口岸差别化定位、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口岸建设,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中国向北开放的大通道不断畅通。

◇以满洲里、二连浩特智慧口岸全国试点建设为牵引,内蒙古全面推进“智慧口岸”和“数字国门”建设。全区12个公路口岸中的10个已实现智慧化通关,货物进出境通关验放时间进入“读秒”通关阶段。

◇内蒙古大力推动口岸功能向腹地延伸,其中呼包鄂乌与各个口岸协同互动,乌兰察布与二连浩特通力发展,甘其毛都等口岸与巴彦淖尔、阿拉善形成能源资源进口加工基地的优势互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开放经济新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内蒙古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全面落实粤蒙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蒙青、蒙甘、蒙陕、沪蒙协议各项任务落地。

视频加载中...

地处中国北疆,拥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内蒙古自治区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独特,向北开放优势明显。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不断做好向北开放这篇大文章,内蒙古先后出台《关于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施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促进条例》,重点从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协作互动等方面推动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质升级。

2023年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1.078亿吨,同比增长84.5%,刷新货运量纪录,成为我国沿边陆路口岸首个货运量破亿吨的省区;充分挖掘中欧班列中通道、东通道口岸枢纽节点运能潜力,过境中欧班列数量稳步增长,占全国开行数量近半数;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965.3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排名晋升2位,增速位列全国第3位,再创历史新高……

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口岸通道集群优势,内蒙古正充分释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牵引和辐射作用,努力推动构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开放格局。

在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集装箱监管场所,工人驾驶装载机进行自动导向车(AGV)卸货操作(2024年6月17日摄)李云平摄/本刊

畅通向北开放大通道

在我国重要能源进口通道、毗邻蒙古国南戈壁省两大矿山的甘其毛都口岸,一辆辆满载煤炭、铜精粉等矿产品的货车排成长龙,借助智慧监管模式,实现30秒抬杆放行、快速过境;

向东460多公里,是中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和中蒙两国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旅检大厅中探亲访友、跨境旅游及经贸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装满新鲜蔬果的货车则驶上中蒙农产品“绿色通道”,隔天便能端上蒙古国百姓的餐桌;

在“东亚之窗”满洲里,装载着俄罗斯板材、粮食等货物的集装箱,从俄罗斯宽轨列车换装到中国准轨列车上,发往全国各地……

这些开放口岸,自西向东,从1个到20个,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内蒙古自治区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串珠成线,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必经通道和重要网络。

近年来,内蒙古着力从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口岸差别化定位、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持续优化口岸建设,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中国向北开放的大通道不断畅通。

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坚实支撑。基础设施滞后、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曾一度制约边境口岸的通关速度和运输能力,内蒙古着力解决这些堵点。仅2023年,内蒙古就下拨2亿多元口岸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44个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投资7.2亿元。11个陆路口岸恢复客货双通,满洲里公路口岸整车出口大幅增长,二连浩特口岸实现8座以下小车常态化双向运行……

随着集二铁路贲红至二连段能力补强工程全线开通、满洲里铁路口岸站国际货场扩能改造工程建成投用,满洲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过货能力分别达7000万吨、1700万吨,内蒙古联通欧亚大陆桥的“钢铁大动脉”更加畅通快捷。内蒙古全部枢纽口岸和重点口岸已全部开通一级以上公路,向北开放公路网运行效率更高。包头、二连浩特航空口岸相继获批,6个航空口岸组成的空中交通网越织越密。建成10条对蒙跨境输电线路,年供电量约14亿千瓦时,成为与毗邻国家能源合作典范。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照日格图表示,内蒙古各个口岸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差异化且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口岸群发展转变,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差别化定位三大功能组团,推动相邻口岸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内蒙古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0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14个陆路口岸承担了约95%的中蒙陆路运输和65%以上的中俄陆路运输任务,全国3条中欧班列大通道中有2条经内蒙古出境。为进一步解决口岸同质化竞争、孤立式运行问题,更好将口岸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内蒙古着力打造三大口岸功能组团。

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郭周明介绍,这三大口岸功能组团分别以满洲里口岸为核心,形成以国际贸易、商贸服务和跨境旅游为主导的东部口岸功能组团;以二连浩特口岸和呼和浩特航空口岸为核心,打造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加工制造等为主导的中部口岸功能组团;以策克、甘其毛都公路口岸为核心,打造以能源和矿产品进口加工为主导的西部口岸功能组团,通过组团实现相邻口岸功能互补、发展协同。

全面建设“智慧口岸”和“数字国门”,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更高效。在全国首例AGV陆路跨境运输示范点,记者看到一辆辆载有煤炭集装箱的无人驾驶货车沿指定路径行驶,自行穿梭于中蒙边境之间,相较于传统方式更加清洁高效。

作为内蒙古货物通关量最大的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每天入境货车超千辆,对口岸通关效能提出高要求。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秦瑞强介绍,2023年甘其毛都口岸过货量达3812.7万吨,比上年增长105.5%,快速增长背后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式联运模式。

以满洲里、二连浩特智慧口岸全国试点建设为牵引,内蒙古全面推进“智慧口岸”和“数字国门”建设。全区12个公路口岸中的10个已实现智慧化通关,货物进出境通关验放时间进入“读秒”通关阶段。

郭周明表示,内蒙古持续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口岸扩能改造和智能化改造,提高通关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缩短了中国东部、南部省区市物流“西进北上”俄罗斯、蒙古国等国的时间,加快了欧洲商品“东行南下”中国的速度。

2023年全区口岸接卸了约14%进口煤炭、11%进口化肥、6%进口铜矿砂……中国北向通道畅通高效。

本地开行中欧班列量质齐升,国际物流赋能开放发展。从2016年度的33列,到2023年创历史新高的429列,内蒙古开行中欧班列年均增长37.8%。截至2023年底,全区累计组织开行中欧班列1878列,载运集装箱18.13万标准箱;开行线路共计19条,通达中欧中亚9个国家、24个城市。

内蒙古还探索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中欧班列的市场化运作,出口方面组织发运本地特色定制班列,依托中欧班列实现本地产品外销。2023年底,内蒙古开行本地农副产品、奇瑞汽车、跨境电商去程班列近40列,实现大幅增长。进口方面,组织特色产业定制回程班列,助推进口木材、粮油、钾肥等落地加工,口岸进境资源落地加工均有突破和提升,口岸资源与区内加工企业供应链条初步形成。

一辆货车在内蒙古满洲里站货运车间集装箱场装卸集装箱(2023年3月15日摄)贝赫摄/本刊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题中之义。当前,内蒙古正充分发挥《内蒙古口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规划引导作用,加快建设千万吨铁矿石、百万吨粮油、万吨畜产品进口加工基地,着力强化边腹联动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口岸大宗商品进口规模和区内大宗资源落地加工产业集群,推动进口资源在国家规划的沿边产业园区落地加工,加快形成“口岸+腹地”“口岸+园区”的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更好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

用好资源和政策优势发展泛口岸经济。内蒙古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发展泛口岸经济。全区口岸围绕进境大宗商品落地品类,已形成煤焦化工、粮油深加工、木材加工、羊绒加工等八大落地加工产业,目前进境大宗商品区内加工转化率已达到52%以上。

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实现了口岸一体化管理、承接口岸入境资源落地加工。秦瑞强表示,甘其毛都口岸发挥蒙煤贸易体量大的优势,创建甘其毛都蒙煤交易平台,定期发布蒙煤价格指数。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煤炭物流仓储、果蔬出口加工、边境互市贸易、清洁能源等领域,吸引更多项目在口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全国首批陆运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满洲里以粮食加工为突破口培育口岸经济。在内蒙古首个铁路口岸边民互市贸易点——满洲里铁路口岸互市贸易点,满载油菜籽、亚麻籽、燕麦等产品的中欧班列直接开进园区,由园区内的企业落地加工。

“满洲里区位独特,连接着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市场,可以发挥小城市四两拨千斤的大口岸作用。”满洲里市委书记于伟东表示,满洲里加快推进国际陆港建设,着力做好“过”“落”“加”“拓”四篇文章,在全力保障口岸畅通的同时,大力发展木材、液化石油气、粮食等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产业,推动化工集中区建设,延伸进口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口岸发展新格局。

二连浩特市是全国首批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地区之一,借助“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8000元人民币以下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优惠政策,“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正成为当地发展口岸落地经济的重要抓手。目前,二连浩特口岸落地加工企业有17家,进口的商品包括亚麻籽、山羊绒和冷冻牛肉等。二连浩特跨境经济合作服务中心主任孙维麒介绍,互贸落地加工已成为沿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了“边民增收入、企业得发展、政府创税收”的多方共赢。

推动口岸功能向腹地延伸,构建开放经济新格局。作为内蒙古外贸的领头雁,巴彦淖尔市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产业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聚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五原县这座西北小县城,是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种植县,每年葵花籽贸易额占全球六分之一,全县聚集着200多家外贸企业。

走进五原县民泰农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自动的生产设备正快速运转,机器轰鸣中剔除了葵花籽里的尘土和杂物,精选后,干净饱满的葵花籽装入包装袋,将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中东、欧洲等地。“公司年出口贸易额达4亿元,产品远销德国、韩国、埃及、土耳其等几十个国家。”公司总经理王飞表示。

依托口岸优势,带动腹地经济发展,是内蒙古打造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内蒙古大力推动口岸功能向腹地延伸,其中呼包鄂乌与各个口岸协同互动,乌兰察布与二连浩特通力发展,甘其毛都等口岸与巴彦淖尔、阿拉善形成能源资源进口加工基地的优势互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开放经济新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外贸成绩单亮眼,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536.6亿元,同比增长11.7%,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全区外贸进出口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由全国第12位(8月份)跃升至第6位。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可实现10%的增长目标,进出口总额将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0亿元以上。贸易业态日趋丰富,二手车出口、边民互市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实现大幅增长。

郭周明表示,内蒙古拥有“内连八省近京畿、外接俄蒙通欧亚”的战略区位优势和广阔市场空间,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只要把口岸集群和中欧班列东、中通道大枢纽的独特作用发挥好,不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开放型经济质效将进一步提升。

在内蒙古满洲里市一家俄罗斯风味餐厅,一名来自俄罗斯的服务员在上菜(2023年3月15日摄)贝赫摄/本刊

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内蒙古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全域大开放,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开放向北着力但不局限于北”“深化区域合作也是开放”的理念,把内蒙古的开放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把握,对内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北三省等的交流合作,对外继续瞄准俄蒙、日韩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扩大经贸往来,全力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

深化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内蒙古深度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推进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京蒙科创产业园、蒙东人才科创园建设,推动兴安盟创建国家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做大做强赤峰市铜基新材料和通辽市、锡林郭勒盟铝基新材料产业,创建呼伦贝尔等国家滑雪旅游度假地,集中力量打造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枢纽口岸。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调整配合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争取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呼包鄂乌城市群,落实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支持呼包同城化发展。

内蒙古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全面落实粤蒙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蒙青、蒙甘、蒙陕、沪蒙协议各项任务落地。

区域合作背景下,招商签约会隔三差五召开,大大小小项目遍地开花,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内蒙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批产业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此落地生根,形成“孔雀西北飞,凤凰来筑巢”的产业新现象,蓬勃发展为西部产业新高地。

例如,在老工业城市包头,光伏硅产业迅速成势,短短几年吸引协鑫、通威、大全等国内头部光伏企业落户,成为单晶硅和多晶硅全国产能最大的城市;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通辽,风电装备业快速发展,吸引多家风电整机和零配件企业入驻,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链条;能源强市鄂尔多斯,大力培育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链,全球首个绿氢替代煤炭生产烯烃项目、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等大项目纷纷落地,新型产业生态正在孕育……

“承接产业转移,就是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为先进的生产要素寻求更具优势的地域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厅长王金豹说,接下来,内蒙古还将瞄准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盯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制造业500强,牵住头部企业、群主企业、链主企业,精准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

以自贸区创建工程引领制度型开放。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自贸区创建工程”,将争取创建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关键举措,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基础性改革事项和高水平开放举措,提升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功能,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在农牧业、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创建自贸试验区,离不开打造独特的优惠政策、经济资源、政策自主权。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拥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特色优势。呼和浩特综保区充分发挥班列与“区港联动”互补优势,积极探索构建天津港过境至中北亚、欧洲的货物及国内进出口货物在呼和浩特集散。呼和浩特市商务局局长廖雁渝介绍,呼和浩特通过自贸区创建带动改革创新提速,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提出“五个一批”,即打通一批办事渠道、搭建一批贸易体系、布局一批外贸业态、提升一批竞争能级、深化一批交流合作,并重点推动45条量身打造的改革事项落地落实。

边境口岸和其他盟市也加快融入自贸试验区创建工程。赤峰保税物流中心自主搭建了赤峰全球购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居民消费实现再升级。乌兰察布市持续推进综保区申建,推动实施北方陆港跨境电商监管区、公路海关监管区等项目,为打造国际陆港奠定基础。

“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全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协作互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提质升级提供强大助力。”郭周明说。

强平台提升开放能力和水平。眼下,在中蒙边境广袤的戈壁上,脚手架林立,挖掘机轰鸣,建筑工地热火朝天,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正在加快建设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中国与毗邻国家共同建立的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加速推动中蒙两国在贸易、物流、制造、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加强平台建设,是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目前,内蒙古有呼和浩特、巴彦淖尔、呼伦贝尔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呼和浩特、赤峰、满洲里、鄂尔多斯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获批设立,15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及满洲里、呼和浩特、鄂尔多斯3个综合保税区作用愈发凸显。

从古丝绸之路上驼铃悠远到“一带一路”建设泽被草原,从中欧班列连接起亚欧及整个世界到各类对外开放平台相继搭建,内蒙古全方位开放格局日趋完善,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内蒙古正用实际行动传唱千年的丝路之歌,续写更为动听悦耳的新乐章。(采写记者:刘伟安路蒙王靖张丽娜)

来源:《瞭望》

义乌中欧班列:奔赴下一个十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欧洲专线】义乌中欧班列:奔赴下一个十年

中新社浙江义乌11月19日电 (尹倩芸 董易鑫)一辆满载货物的义乌中欧班列在铁轨飞驰——穿越初冬时节的新疆、“眺望”莫斯科的郊外,再路过波兰、德国、法国等国,最终将抵达1.3万公里外的西班牙马德里。

十年前,“把义乌的火车开到马德里”还令人难以想象。如今,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十年来,义乌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逾6700列,其中“义乌—马德里”中欧班列线路累计开行超1800列。

驼铃声声,绵延万里。从第1列到逾6700列……从最初的单一去向,到如今的“多点开花”。义乌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现已超过1100列,辐射范围扩大至50余个亚欧国家和地区,通达160多座城市。

“我每年有40%的货物通过义乌中欧班列出口。今年到现在,公司的销售额已超过去年销售额的总和。”常驻义乌的吉尔吉斯斯坦采购商米卡说,铁路运输能够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和稳定性,义乌中欧班列的开通为商家带来了极大便利,让我们在进出口贸易商品的调度上更加自如。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中欧班列则为小商品进入欧洲开辟了一条新的快捷通道。据统计,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有近1.5万家经营主体通过中欧班列达成商品进出口、转出口。

“钢铁驼队”越开越快,见证着义乌出口货源结构的不断升级。“手机、平板电脑、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产品频繁出现在中欧班列出口货物的报关单上。”义乌海关有关负责人说,班列发展初期,出口产品主要以小商品为主。近年来,通过班列运输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呈增长趋势。

伴随货物结构的变化,义乌中欧班列正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运输效率。铁路义乌西站装备的集装箱智能化场站管理系统,将原先分割的货运电商系统、车站货运系统、货票系统等聚成一体,实现集装箱作业的全流程智能管理;义乌西物流基地内也新增了多个海关查验平台,并设置服务专窗,确保班列货物在中国国内段实现“一关通”。

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开行,让市场对中欧班列有了更高信任度。今年,中国画家陈家泠的系列艺术作品从中国运至法国巴黎展出,鉴于对展品安全性及时效性的要求,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义乌中欧班列全程运输展品。他们提到,中欧班列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输保障,为国内艺术品走出国门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现在,平均每天有约4趟中欧班列抵离义乌,载着“中国制造”远赴海外,再带回沿线亚欧国家(地区)的热销产品,班列回程货物从一开始的西班牙橄榄油、葡萄酒到如今囊括了沿线各国特色产品,回程班列占比也从不足一成提升至目前的六成以上。

“我们店里的红酒都是义乌中欧班列带回来的,西班牙原装进口,两位数(价格)就能买上一瓶。”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进口商品馆,盟德西班牙商品中心市场经理孔志坚说,公司现在的进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正不断提高。

“海外同样需要丰富的中国产品。十年前,我们就有从物流通道向贸易通道转型的计划。”义乌中欧班列平台公司(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对记者说,未来希望依托中欧班列的贸易服务通道和义乌的商贸集散能力在海外建设仓储式超市,将沿线国家(地区)更多的优势商品直接送到当地消费者手中。(完)

追寻“红色国际桥梁”——亚欧大陆桥上的百年交通线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2日电 题:追寻“红色国际桥梁”——亚欧大陆桥上的百年交通线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胡晓光、丁铭、魏婧宇

在亚欧大陆桥上,曾有一条秘密的红色交通线,从“东亚之窗”满洲里通向莫斯科。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这条交通线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建立起联系,探寻救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革命者的后代沿着这条交通线返回祖国,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事业中。

共建“一带一路”,百年交通线换了角色,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

时光荏苒,这条“国际桥梁”承载着“救中国”的历史风云,更凸显出“强中国”的现实风景。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为20世纪30年代满洲里的航拍图片;右图为2020年8月26日拍摄的满洲里城区(达日罕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交通线的“秘密”

1924年6月的一天凌晨,3辆马车从满洲里一家小旅馆出发,直奔国境线的方向。天光微明,12匹膘肥体壮的快马分别拉着3辆车奔驰,“哒哒”的马蹄声回响在旷野中,惊动了执勤的东北军哨兵。顷刻间,枪声、车轮声、马蹄声汇成一片,赶车人熟练地操纵着马缰绳,左躲右闪避开纷飞的弹雨。

车上坐着李大钊和其他5位代表,在地下交通员的帮助下,他们有惊无险地越过国境线,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开辟了多条国际交通线。”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占信说,“其中经满洲里出境前往莫斯科的交通线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条线,被誉为‘一座红色的国际桥梁’。”

这是在满洲里红色展览馆内翻拍的秘密交通站照片(2021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晋丰泰杂货铺、承和顺估衣铺、苏侨修鞋铺……翻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满洲里地图,一个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地点,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这些都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设立的地下交通站。

从1920年开始,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相继在满洲里设立了十几个秘密交通站。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出席共产国际会议、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被派往苏联学习工作等,都通过满洲里这条交通线进出中苏边境。

“陈独秀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李大钊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都是经过满洲里秘密交通线出境的。”徐占信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的过程中,满洲里的秘密交通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绿树掩映着一栋白黄相间的三层建筑。1928年,中共六大在此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4月开始,参加中共六大的代表陆续从国内出发,乔装成教师、商人和游客等,换乘各种交通工具秘密前往莫斯科。国内出发的代表中,有一多半经满洲里出境。

中共六大代表罗明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和另一位代表许土淼来到满洲里后,先乘马车到了中苏边境一个山地,然后趁着夜色爬山过边境,许土淼当时患有肺病,为了不被发现,一路捂嘴忍着咳嗽。前往莫斯科的路上,许土淼病情加重,最终在莫斯科医治无效病故。

罗章龙、张昆弟、黄平等代表则是分批从满洲里乘马车过境。他们在哈尔滨六大代表接待站领到一个过境的号码牌,然后乘火车到满洲里,下车后找到车灯上写着同样号码的马车,将号码牌交给苏联马车夫,车夫就会将他们送出境。

在地下交通站的帮助下,还有的代表躲在草料车上狂奔出境、有的在浓雾中沿着铁路线走着出境……

跨越千山万水、不惧艰难险阻,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之路的脚步。

位于满洲里三道街的晋丰泰杂货铺,是红色交通线上重要的地下交通站。“杂货铺一共四间房,后面是个大杂院,院里有两个储白菜的地窖可以藏人,杂货铺里还有个小地窖,来不及跑也能躲在里面。”86岁的杨文华,仍能清晰回忆起小时候生活过的晋丰泰杂货铺。

杨文华的父亲杨永和从1934年开始负责晋丰泰的地下交通站工作,母亲林凤珍则带着她和姐姐为父亲的工作打掩护。

1937年,满洲里的共产党地下联络网络遭到日本宪兵队破坏,杨永和一家被捕入狱。“中国人不怕死、不怕苦,不会在敌人面前低头。”杨文华回忆说,“母亲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没向敌人透露任何信息。”杨文华母女三人后来被释放,但却和父亲断了联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母女三人回到满洲里,盼着与杨永和团圆。“又找了两年多,才知道父亲早已被杀害。”

1920年至1937年,经满洲里出境的红色交通线存在了18个春秋。交通线被破坏后,多数交通员被捕牺牲。因为他们工作隐秘,多数人没有留下姓名,甚至家人在很久后才知道消息。

这是2020年8月26日拍摄的满洲里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莫斯科郊外归来

1950年7月底,一列苏联火车缓缓驶入满洲里火车站。

车门打开,30多名孩子冲上站台。12岁的柴娥丽、13岁的肖苏华和14岁的李多力在孩子堆中好奇地四处张望,他们回到了从未谋面的祖国。

这批孩子多是在苏联出生、长大,他们的父辈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革命先辈沿着亚欧大陆桥的红色交通线前往苏联工作学习;多年后,他们的后代踏上父辈走过的路,回国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柴娥丽的祖父是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父亲在晋察冀战役中牺牲。“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牺牲了,但我是党的女儿,从不觉得自己是孤儿。”柴娥丽说。

1966年,柴娥丽从当时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毕业,开始从事机械汽车等进出口工作,见证了国家工业贸易的发展。柴娥丽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苏联、日本进口汽车、工程设备产品,觉得都特别先进,到了80年代末,国内的工厂陆续发展起来,街上出现了很多国产车。”

“我一辈子做进口贸易,直到90年代初退休之前的那几年,终于开始搞出口了。”柴娥丽开心地说,“现在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快,出口的品类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

85岁的李多力回顾自己的一生,将1961年列为最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从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转学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在学校光荣地入了党。

李多力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后,先在坦克专业学习,后来学校将他调入新成立的固体燃料专业,1961年他转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又转去学习液体火箭发动机。“我就想为了国防建设学本领,国家需要我学啥,我就学啥。”

李多力说:“那时国家的导弹研究刚刚起步,有些课程还没有教材,我买了不少关于火箭发动机的俄文书学习。”1964年毕业后,李多力开始参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

1936年,肖苏华的父母从满洲里出境,沿红色交通线秘密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7年,肖苏华在莫斯科出生,父母还没来得及给他取名字,就赶回国内投身革命事业。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大家都叫肖苏华“李忠·维佳”,这是用父亲的化名和他的小名拼起来的名字。直到回国后,十几岁的肖苏华才有了正式的名字。父亲为他取名“苏华”,象征中苏间的友谊。

在苏联生活期间爱上芭蕾舞的肖苏华,回国后继续从事芭蕾舞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常年致力于中西方的舞蹈交流。他融合红楼梦、白蛇传、三星堆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舞剧舞蹈作品,将中国风格的舞剧推向世界舞台。

和李多力、肖苏华等一起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长大的肖立昂,回国后成长为我国第一批水下摄影师。他说:“我们都是革命的接班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求自己兢兢业业,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满洲里站集装箱场龙门吊进行班列集装箱换装作业(2021年1月28日摄)。新华社发(果乃轮 摄)

向北开放桥头堡

2009年,李多力时隔59年再次回到满洲里,眼前的城市令他感觉陌生又激动。

矮小的火车站台、稀松的小平房、成片的庄稼地……这是李多力1950年回国时,满洲里留给他的印象。

繁忙的国门口岸、高楼林立的现代街区、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曾经的“红色桥头堡”满洲里早已变了模样,当年的“红色交通线”如今成了亚欧经贸往来的通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大批物资通过满洲里运往国内,有力支援了国内建设和抗美援朝。王同月老人在1954年进入刚成立的满洲里铁路换装处工作,负责出入境物资的装卸,亲身经历了那个中苏铁路运输的繁忙时期。他曾回忆说:“票房以北是苏联车,以南是中国车,轨道上的车都是满的,我们1000多名换装工人,每天三班倒,不停地装运物资。”

半个多世纪以来,满洲里一直是国际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东亚之窗”满洲里带来了新的使命与机遇。

悠扬的汽笛声响起,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国门,沿着亚欧大陆桥驶向欧洲。满洲里已成为中欧班列东部通道的重要口岸,经由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已超过50条。

在全球疫情下,航空和海运出现不同程度停运、减运等情况。中欧班列发挥安全高效等优势,不断开拓新业务、增添新线路,为保障中欧及沿线国家物流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达3548列、324310标箱,较上一年同期分别增长35.1%和37.6%。

火车驶出满洲里,进入俄罗斯赤塔,这里曾是中共六大代表从满洲里秘密出境后的第一站。如今,赤塔地区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开展跨境旅游。

“俄中边界全长超过4000公里,很有利于两国增加和发展经济协作。”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人工智能、神经技术和商业分析实验室主任铁木尔·萨德科夫说,“我们将打造互利合作的典范,深化‘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推动经贸投资合作提质升级,同时拓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

当前,中俄贸易往来依旧密切。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15.4%,达到292.65亿美元。

一列货运列车经过满洲里国门(2020年11月17日摄)。新华社发(果乃轮 摄)

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负责保护企业家权益的俄总统全权代表鲍里斯·季托夫说,俄中在合理的互利原则基础上发展经贸合作,按计划,到2024年,两国将把双边贸易额提高到2000亿美元。

季托夫指出,有必要提升中小企业在双边贸易中的份额,更加积极地安排成千上万俄中企业家相互往来。

张志强是满洲里一家商贸企业的负责人,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妻子挎着背包往返中俄两国,进行小商品贸易,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立了商贸公司,代理出口农业机械、工程设备等大宗商品。“现在交通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得到的支持和便利越来越多。”

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俄中研究中心主任叶甫盖尼·扎伊采夫说:“我认为俄中合作禁区和上限是不存在的。因为把我们两国团结在一起的不仅是这种现实的、务实的双边经济利益,还有我们对时代大多数现实问题观点一致。”

亚欧大陆桥上的交通线,运送过探索救国道路的革命者,接回了革命者后代建设祖国,又为新中国建设输送过重要物资,如今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承担起更丰富的发展任务。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上一篇: 于魁智李胜素将率国家京剧院一行来台献艺
下一篇: 云南26岁女干部扶贫路上遇难,硬汉未婚夫哭到令人心疼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