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初探——寂寞的伊利-乳业中存货周转率多少合适

花时间看了下伊利、光明、新乳业的研报,对乳制品行业有了些浅显的认识,跟大家分享一下,顺便谈谈对伊利的看法。

首先,乳制品是一个加工附加值比较低的行业。

根据伊利2019年的年报,液体乳的直接材料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高达87.75%。

附加值低意味着比较难有差异性(后面会详细说),这会影响利润率。

另外乳制品的保质期是比较短的,从7天到6个月不等,与白酒越放越香的特点显著区别。

产品加工程度低、保质期短的特点,导致乳制品行业走的是高周转+低利润率的模式,与茅台低周转+高利润率的模式形成明显对比。

你能想象吗?贵为乳制品全国龙头的伊利,它的净利润水平也就与A股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制造业企业差不多,甚至还要略低,2019年仅7.72%。薄利多销的特点体现到了极致。

其实纵观消费食品的各个行业,乳制品的存货周转率几乎都是最快、净利率最低的。啤酒是和乳品比较相近的行业,薄利多销,现金流好,以量制胜。低端白酒(顺鑫农业)的这个特点也体现的比较明显。

对于一个走量的行业来说,渠道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行业的龙头是深度分销玩的最牛的伊利(蒙牛为大经销商模式)。

与白酒相比,乳制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产品差异性比较小。

白酒可以宣传古法酿制,强调自己的香型。但乳制品不行,乳制品的口味基本都一样,就是牛奶味,这一点导致客户转换成本法非常低。

很常见的例子:买不到伊利的牛奶,那蒙牛的也一样。

所以,乳制品要不断进行口味的裂变,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超市里各种口味的安慕希就是例子。

从产品特点来讲,乳制品和软饮料比较接近,需要不断的刺激消费者,改变口感风味,延续产品的生命力。

但不断推口味意味着不断给消费者灌输新的东西。乳制品企业首先需要动人的广告,让消费者产生想尝试的意愿,新产品才能卖的出去。

再加上乳制品双寡头的竞争格局,你追我赶,导致行业的营销费用非常昂贵。伊利2019年的销售费用共计210.70亿元,在整个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8位,在食品饮料行业里排名第一位。

高周转、高营销、低利润率,这是乳制品行业的主要特点。

记住乳制品行业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行业在发生什么,这有利于我们理解目前市场上的几家上市公司,他们的看点在哪里,未来会怎样。

为防止有些不了解行业的读者看不懂下面的文章,我先来科普下乳制品行业的专有名词。

这个行业的产品从杀菌模式上分为两类,

一是

低温奶,也就是研报里经常提到的巴士奶,

另一类

是常温奶。

简而言之,低温奶(巴氏奶)灭菌温度低,保留的营养价值高、好喝、但是保质期短,且需要冷藏;

常温奶则营养价值低、稍微难喝点,但是好保存。

从产品类型看,又可以大致分为普通牛奶和酸奶。两种分类方式重叠,就出现了四种产品,低温牛奶、常温牛奶、低温酸奶、常温酸奶。

低温牛奶常见的比如光明的优倍、晨光的供港壹号;

常温牛奶就是特仑苏、金典和常见的伊利纯牛奶这些;

低温酸奶比如卡士、光明的畅优等等;

常温酸奶就是安慕希、莫斯利安。

还不了解的去京东搜搜就全明白了。市场份额(数据来自于欧睿):

以杀菌方式分:目前是常温奶80%,低温奶20%,预计2023年能达到30%。

以酸奶牛奶分:酸奶占整个市场的比例50%,预计2023年能达到70%。

现在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常温奶市场已经被伊利和蒙牛瓜分。根据尼尔森统计,伊利19年末常温市占率达 37.7%,20Q1末已达39.3%,蒙牛大概是27%。这两就占了67%的份额,寡头竞争的态势十分明显。

常温奶的市场销量已经不增长,行业增长主要靠提价。2014-2019 年,我国常温奶销售量由 741 万吨下降至 734 万吨,CAGR-0.2%。常温奶销售额由800亿元增长至 942 亿元,CAGR+3.3%。

不增长的市场就好像一潭死水,已经掐死了其他厂商

做大

的机会,龙头将持续享受规模收益。

未来的看点无非伊利与蒙牛的斗法,金典和特仑苏的较量,安慕希和纯甄的pk。无论是光明还是新乳业,在常温奶上都没有机会。

相比常温奶的竞争格局固化,巴氏奶增量还比较明显。2014-2019年,巴氏奶销售量由 196 万吨增加至 260 万吨,CAGR+5.9%,销售额由221亿元增长至343亿元,CAGR+9.2%。在食品饮料的众多细分行业中,也算是增速非常快的了。

说了这么多,我要讲的第一件事就是,低温对常温的替代,这就是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变化。

低温对常温的替代是可持续的,随着冷链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更好喝、营养更高的低温奶迟早会成为消费的首选。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慢慢的渗透,变化是缓慢的。

从竞争格局看,低温奶呈现地方割据状态。低温奶对冷链运输的要求非常高,不像常温奶可以跨区域销售,一般都要求销售地在奶源地附近。低温奶就像水泥,是有运输半径的。

而我国的奶源分布地明显集中在北方内蒙一带,低温奶消费明显集中在南方。

由此带来,像伊利、蒙牛这种全国性龙头,在常温奶上全国布局、跨区域调配资源的能力在低温领域就无从体现,反倒是一些不具备全国渠道扩张能力的地方性乳企做的挺好。

我国目前低温奶行业呈明显的区域割据格局:

华东地区光明乳业为低温奶领域的龙头,低温鲜奶市占率达 40%;华南地区以卡士、燕塘和晨光为主;西南地区以新乳业为主;

华北地区以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为主,但三元股份作为北京市的老品牌,在奶源、物流配送上具有优势, 低温鲜奶在北京市场上市占率排名第一。

总体来看,我国低温奶行业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龙头。

前面说了,本身常温奶的利润率就够低了,低温奶在加了冷链运输、就近奶源等附加成本后,盈利变得更困难了。

对于地方性乳企来说,奶源本身就在附近,成本上还好。对于跨区域扩张的企业来说,低温奶的利润就有点太微薄了。

所以像伊利蒙牛这种全国化乳企,都是用高端产品切入低温的。蒙牛的每日鲜语、伊利的金典鲜奶无不是高端产品。

他们不想低价抢市场吗?当然想。但是更想的是不亏钱。

光明华东地区低温奶40%的市占率,净利率3%,新乳业西南龙头,净利率4%,这俩的盈利能力只有伊利的一半。

所以低温市场有个悖论。因为规模效应太差,前期投入成本太高,想做大就挣不了钱;想挣钱就做不大。

有点鸡肋的味道。这一点我在上半年的一篇文章中就说过:伊利股份为什么不涨

那光明、新乳业为什么还要拼命做大低温奶呢,真的是因为情怀,因为健康吗?

看几张图你就明白了。

低温奶虽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也就300亿左右的市场。相对伊利900亿的营收来说,不算很大。发力低温奶对营收的拉动有限不说,还会拖利润的后腿(因为常温奶的利润率是高于低温的)。

伊利考虑的是更大的市场,比如跨界软饮料。对于低温,实行的是跟随或者说卡位战略。

新乳业56.7亿营收,60%都是低温奶业务。低温的300亿市场对它来说,足够大了。通过并购扩张,新乳业公司本身的业务发展很快,市场对它营收、利润的增速都预期挺高。

至于光明,一向都是低温奶的忠实拥趸,这可能与上海地区消费水平高有关系。但从营收构成看,光明的业务更加多元,没有新乳业那么纯粹。

光明的低温业务给公司本身带来的增长可能要更小。

乳制品行业是一个寡头垄断、竞争趋缓的行业。新乳业、光明们未必不想发力常温奶,但形势比人强,已经没有机会了。

低温奶的冷链、奶源建设固然费时费力,但也比常温奶领域伊利那令人绝望的渠道统治力要好应付。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乳制品市场对伊利来说,是寂寞的。

常温上已经独孤求败,把与蒙牛的差距越扩越大,利润率在费用投放趋缓的情况下也会有所回升,态势很好,三季报利润还会明显增长。低温的市场又像块鸡肋,实行跟随战略也就打发了,不会投入过多精力。

市场总是热衷于比较伊利和光明,从股价表现到产品,但其实,两个企业从体量和竞争战略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低温业务的市场体量有限,注定只能成为地方乳企生存的自留地,而非逆袭成为全国龙头的根据地。

能打败伊利的,绝不是下一个伊利,更不会是光明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关注。

(本文首发于微信号:慢慢富,欢迎关注get及时推送)

欧大师门窗厂家

隔热门窗加盟

高端系统门窗

上一篇: 乳企再现召回风波飞鹤责令关山乳业全面整改-关山乳业害了多少人
下一篇: 乳品今年的市场容量预计在5000亿。细分之下,没有不拥挤的赛道!-中国中小企业有多少家2013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