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至52.9
中国4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至52.9 更新时间:2011-5-1 10:27:51 2011年4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9%,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本月PMI指数经过上月短暂回升后,再次延续回落势头,显示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处在适度回调过程之中。 从各分项指数来看,整体呈小幅回落态势。同上月相比,从业人员指数持平,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略有上升,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回落较明显,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本月20个行业中,纺织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5个行业低于50%,其余15个行业均在50%以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差距较小,均在51.7%-53.6%之间。 针对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情况,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认为:4月份PMI指数回落,与需求变化趋势相同,一季度消费、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可能预示出口增速继续降低。总体看PMI指数反映中国经济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特别是需求增长减慢导致库存调整,并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增加了。 新订单指数回落。本月新订单指数为53.8%,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低于50%;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高于50%。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其中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超过为55%。 生产指数小幅回落。本月生产指数为55.3%,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5个行业低于50%;其余15个行业高于50%,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较高,达到60%以上。 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回落。本月进口指数为50.6%,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高于50%;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0个行业低于50%。分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生活消费品类企业低于50%;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高于50%。 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3%,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11个行业高于50%,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最高,达到60%以上。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低于50%。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低于50%;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企业高于50%。 从业人员指数持平。本月从业人员指数为51.8%,同上月持平。20个行业中,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14个行业高于5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低于50%。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均高于50%。 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落。本月购进价格指数为66.2%,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全部高于50%,其中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为首的7个行业达到70%以上,为首的行业高于80%。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普遍较高,均高于60%。分产品类型来看,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达到70%以上;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活消费品类企业稍低,但也高于60%。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说明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从全国制造业企业中抽取820家样本企业,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调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28个行业大类,每个行业按其规模比重分配样本企业。 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11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量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 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