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联举牌波诡云谲 津劝业之争谁得利?(图)
中商联举牌波诡云谲 津劝业之争谁得利? 更新时间:2011-1-28 9:10:23 天津劝业场 “不到劝业场,枉来天津卫。”从这句老话不难看出,劝业场这家天津老字号商场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然而,有着这样的金字招牌,津劝业却只能守着金山讨饭吃。公司每年微不足道的净资产收益率,让不少人士感慨,还不如把劝业场卖了收利息。 近期,打着“推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口号,津劝业股东天津中商联控股有限公司与大股东天津劝业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展开了一场津劝业控股权的争夺战。概念炒作、借壳还是经营权之争?围绕争夺战,市场疑窦横生。巧合的是,在温州富商控制下的中商联举牌津劝业之际,有仿若“兄弟连”的自然人股东联袂紧紧相随。 证券时报记者 陈锴 百年老店空有其名 津劝业1994年上市,当年营业收入为4.77亿元。而1998年是津劝业上市以来创收最多的年份,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9.98亿元。随后,津劝业的日子是一年不如一年,营业收入逐年下降,到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已降至5.26亿元,与上市之初基本相当。 津劝业的成绩单应该不是天津人愿意看到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劝业场就是天津商业的符号。 作为天津高级商业群的发祥地,劝业场曾对天津商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天津最繁华的滨江道与和平路的交叉点上,劝业商场依旧屹立,但这样的金字招牌、黄金地段,津劝业却只能守着金山讨饭吃。 最近10年,津劝业净利润累计亏损1.0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从7.51亿元降至5.52亿元。公司每年不到2%的净资产收益率,使得不少人士感慨,还不如把劝业场卖了收利息。 渤海证券研究员陈慧对记者表示,造成津劝业今天的局面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体制因素,劝业场长期以来处于国企的管制之下,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是经营理念方面的问题,劝业场虽然地处天津商圈黄金地段,但商场的定位存在问题,缺少知名品牌进驻带来的吸附力,整个商场显得缺乏人气。 津劝业的经营不善可从其海光寺店的变迁窥得一斑。 天津的一位市民回忆说,以前津劝业在天津黄金地段南京路上有一家劝业超市海光寺店,但经营冷清,后来附近新开了一家吉久超市,把劝业海光寺店的客源几乎都抢走了。眼看海光寺店就要停业时,家乐福接手,店面顿时焕然一新,没几个月旁边的吉久超市就关门了。 资料显示,劝业场海光寺店于2001年5月开业,当时是天津市面积最大的超市,营业面积达8000平方米。2002年9月,津劝业以4家超市资产作为投资,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天津劝业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其中,津劝业持股35%,家乐福持股65%。2009年年报显示,津劝业联营公司劝业家乐福2009年实现净利2379万元,而同期津劝业的净利仅342万元。 在很多天津人眼里,劝业场虽然是天津近代商业的代名词,但如今已风光不再。“拥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人一般不光顾劝业场,更多的是选择劝业场附近的中原百货。”当地的一位研究员这样对记者说。 控股权争夺有惊无险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业绩乏善可陈的公司,却在近期突然成为了股东争夺的“香馍馍”。 津劝业1月18日披露,截至1月14日,中商联已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津劝业2081.35万股股份,增持后持股5184.24万股,持股比例由原来的7.45%增至12.45%,并取代劝华集团成为津劝业第一大股东。劝华集团急中求变,联手天津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于1月18日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从而保住了天津国资委在上市公司中的控制人位置。 中商联称,上述增持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上市公司的表决权和影响力,以股东身份推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中商联将根据公司章程行使股东权利,向上市公司提名董事、监事候选人。 但在津劝业看来,中商联的增持目的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津劝业董事长张立津对记者称:“两大股东交往5年多来,合作得很愉快,不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实际上,中商联在津劝业大股东的位置只坐了5天。截至2011年1月20日收盘,劝华集团持有公司股份已增至5697.93万股,占总股本的13.69%,重回上市公司大股东位置。 劝华集团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天津国资委不可能放弃津劝业的控股权,因为劝业场不是一家普通的天津国资企业。如果想放弃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增持行为。” 据悉,2010年4月,在天津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天津百货大楼关门歇业,山东烟台振华集团最终以2.05亿元的价格拿下天津百货60%的股权。 “当时,天津百货遭外省企业摘牌让天津市政府压力很大,有了天津百货大楼的前车之鉴,天津市对津劝业的选择会更加慎重,因为劝业场所承载的无形的东西更多。”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称。 从时间上来看,天津国资委对中商联的增持已有防备。津劝业于2010年12月31日就收到了中商联的增持函件,但却至2011年1月6日才予以披露,津劝业给出的说法是放假因素。劝华集团的增持记录却证实,自1月7日起,劝华集团就开始增持中商联。 津劝业貌似剑拔弩张的控股权之争也遭到了市场的多重解读,主要集中在概念炒作、借壳和经营权之争等方面。 但一位熟悉中商联控股股东应大集团的人士告诉记者:“不管津劝业的两大股东如何斗,都显得很没意思,就是市场炒作一下,讲点不靠谱的故事。”该人士表示,应大集团旗下的应大服饰的确还可以,也确实在进行资本运作,但借壳津劝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应大服饰当前正在搞IPO,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上半年就能上会。 “兄弟连”蹊跷紧相随 虽然中商联的举牌意图难以揣测,但有一些巧合却值得关注。在温州富商控制下的中商联举牌津劝业的同时,有一些惯于投资浙江股票的自然人股东联袂进驻上市公司股东名单。 在津劝业2010年二、三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名单中,有四位自然人股东引起了市场的注意,即陈景庚、解勤、庞筠、陈锦勇等,他们征战资本市场的行径常常与浙江股票联系在一起。 解勤、庞筠系2010年三季度新进入津劝业股东榜的自然人股东,两人并非资本市场的熟客,姓名在A股“股东榜”中也鲜有出现。二人于中商联举牌前夕分别购入150.29万股和131.11万股。巧合的是,解勤、庞筠二人在地处浙江海宁的钱江生化股东名单中也同时出现。 中商联的实际控制人应泽从也是一位浙江籍富商,他出生于浙江温州,早年是作坊式小型服装厂的采购员,最终在皮草行业起家,他目前掌控的“应大”就是国内皮革行业的著名品牌。 巧合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解勤、庞筠二人身上,陈景庚、陈锦勇也是一对“兄弟连”。在2010年上半年里,陈景庚、陈锦勇联袂出现在津劝业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除此之外,陈景庚、陈锦勇也在浙籍“东方通信”的股东榜中同时出现。 在津劝业2010年三季报里,陈景庚以266.09万股位列第四大股东,陈锦勇的名字虽然此时没有出现在津劝业股东榜中,但2010年半年报显示,陈锦勇截至2010年上半年末的持股数量为95.47万股,低于三季度末上榜股东最低持股数量100万股。陈锦勇没有出现在津劝业2010年三季报中有两种可能:一是自身减持;二是被别人超越。 深圳一家私募机构称,据他多方了解,在津劝业新进的流通股东中,有多家股东系浙江资金,这不是偶然现象。从逻辑上判断,提前埋伏的浙系资金,很可能是联手炒作。虽说目前无法证实上述说法,但津劝业股东中上演的“兄弟连”着实值得关注。 自津劝业上演股权争夺战后,其股价涨幅曾一度接近30%,或许上述这些“先知先觉”的个人投资者才是津劝业这场股权争斗中的最大受益者。 ・链 接・ 劝业场是天津商业标志性代表,坐落在寸土寸金的和平路与滨江道交界处,始建于1928年,其法式折中主义建筑,是中国百货店中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劝业场被称为天津的“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天津形成现代商业格局是自劝业场而始。 作者:陈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