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标准预计月底前出台银行布局抢占新大陆
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 (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这是央行自2014年3月叫停二维码支付之后,首次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表示,目前相关管理规范征求意见已经结束,预计将于本月底前出台。二维码支付的重新开闸,也让银行看到了这块 “新大陆”,纷纷布局二维码市场。 监管态度发生转变 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对于二维码支付被叫停,当时央行称,线下条码 (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目前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相关支付撮合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隐患。“不过,当年央行的‘暂停’并非叫停和取消。”有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机构的二维码支付相关业务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近年来,随着支付技术提升、账户实名制落实等,重启二维码支付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与此同时,随着条码支付技术、消费者支付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监管部门对于二维码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不仅明确其“作为银行卡支付有效补充”的支付定位,还将在规范制度确立后全面推开。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表示,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市场运行,还是监管体系,都比原来要成熟多了。 征求意见稿规定,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应该取得相应的业务资质;会员单位应该根据交易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以及条码支付技术安全指引关于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条码支付业务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此外,征求意见稿对保护用户敏感信息进行了多方面规定。《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紧紧契合网络支付新规,处处体现监管思路。央行还表示,待条件成熟后,将适时推动二维码支付自律性标准上升为金融行业标准。 二维码支付成热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亿,超过总人数的六成;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24亿,半年增长率为18.7%,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4.7%。 这些数据意味着,二维码支付将有望成为接下来的发展热土。实际上,除了微信,支付宝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一直在二维码支付方面探索之外,银行现在也开始纷纷涉足。 7月15日,工行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通过“扫一扫”即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其他银行虽没有正式启动,但已开始涉足扫码领域,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已支持二维码转账。《金融投资报》记者从工商银行了解到,其二维码支付推出后,支付网络将既覆盖大酒店、大卖场、大百货,又密集延伸至便利店、加油站、咖啡厅等。在扫码支付上,银行同样会推出“消费立减”、“消费积分”、“团购优惠”活动。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银行加入二维码支付布局,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居民消费零星化、碎片化、线上化的新趋势,最直接的就是可以弥补其在线下小额支付等细化场景中的缺失;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其在大额支付场景中的优势,丰富自身服务的同时优化用户体验,从而获客。“银行布局二维码支付,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有利而无害。”银行人士认为,一方面,消费者增加了支付渠道,可以自主选择运用哪种方式进行支付;另一方面,银行系二维码支付安全性更高,用户信息得到更多的保障;而且,若支付行业竞争开启“烧钱模式”来争夺用户、提高市场份额,其中受益方也一定包含着用户。
上述人士认为,支付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支付工具的创新,更是源于背后的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生态圈等。“不难看出,消费者是促进二维码支付的最大动力,二维码支付正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开放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