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积极部署进一步做好晚稻和秋粮生产工作
农业部积极部署进一步做好晚稻和秋粮生产工作 更新时间:2010-8-12 0:03:43 8月11日,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迅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晚稻和秋粮生产工作。 通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强调要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8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分析当前农业生产形势,研究出台了进一步扶持晚稻和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抓好政策措施落实,认真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秋粮丰收和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通知要求认真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抓好秋粮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夏粮产量接近去年,早稻因灾减产,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抓好秋粮生产对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新变化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努力克服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秋粮和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但当前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重发,给粮食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特别是入汛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秋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信心,再接再厉,攻坚克难,坚定今年“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目标不动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行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抓好秋粮生产。 二要切实抓好政策落实。针对当前秋粮生产面临的问题,国务院及时出台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资金对南方双季晚稻主产区和东北地区粳稻实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并进一步完善促进水稻生产和支持秋冬种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于这些政策措施,农业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将分片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迅速行动,明确责任,细化方案,强化监管,在继续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确保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快速落实到位、补贴资金兑现到户,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要积极组织政策解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全面迅速准确宣传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努力扩大政策效应。 三要狠抓秋粮田间管理。当前,正处秋粮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必须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加强田间管理。要以“抢积温、促早熟、防灾害”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确保安全成熟。东北地区玉米重点是采取放秋垄、打底叶、去无效穗、站秆扒皮晾晒等农艺措施,加大通风透光,减少肥水消耗,促进籽粒灌浆;水稻重点是适时喷施叶面肥,提高光合能力,增粒重、促早熟,防早霜。黄淮海夏玉米区积极采取防倒伏、增粒重、防病虫等关键措施,在不影响小麦正常播种的情况下尽量晚收,促进籽粒充分灌浆成熟,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南方双季稻区要增施分蘖肥和壮粒肥,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和920等叶面肥,加快生育进程,抗御低温危害。南方一季稻区要重点抓水肥管理,坚持干湿交替湿润灌溉,直到成熟前一周断水,促进活熟到老。西北地区要抓好玉米田间管理和制种田管理。 四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各地要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提出技术指导方案。要扎实抓好3100个秋粮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工作,组织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应。要通过技术培训、专家讲座、发放明白纸和技术光盘、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形式,培训种粮大户和高产创建示范户,宣传秋粮管理实用技术,指导科学管理。要积极协助、支持农业部专家指导组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要加强工作督导,采取包县包乡、蹲点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做到秋粮一天不到手,田管一天不放松。 五要抓好防灾减灾。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加强灾情调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抓好灾后生产恢复。继续做好农业抗洪救灾工作。因地制宜抓好后期灾害防御,北方重点防御早霜和伏秋旱,南方重点防御内涝和寒露风,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防范措施,降低灾害影响,力争重灾地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加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坚决遏制暴发流行,将灾害损失压低到最低限度,实现“虫口夺粮”。 通知还要求及早谋划秋冬种工作。 据悉,近期农业部将在湖南和黑龙江分别召开南方八省区晚稻暨秋粮生产座谈会、东北四省区水稻暨秋粮生产座谈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具体部署抓好晚稻、粳稻和秋粮生产。同时农业部将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分赴主产区督导,组织科技服务团加强技术指导,推动坚决打好秋粮生产这场硬仗,夺取秋粮好收成,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