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上卢市日,在上卢观音街的五金修理店门前围着几位顾客,有的来配钥匙,有的来补铁桶……郑先生说:“这个店开了很久了,家里有需要修修补补的都习惯到这儿来,卢师傅人实诚,手艺好,收费也合理。”
店主叫卢金祥,上卢人,67岁,但看不出老态,目光炯炯,手脚利索。即使在全神贯注打磨钥匙,也始终面露微笑。店门外竖着一块红底黄字的牌子:五金修理,主修铜管、烟囱、油烟机、自行车以及电焊、氧焊、氩焊、配锁等,一数,足足10来种。卢金祥说:“学这么多手艺,一方面是为了谋生,另一方面也是顾客的需求。”
他早在15岁就开始学打小铁。起先是跟着师傅边学边干。由于他聪慧好学,3年后便上路“单飞”,走街穿巷,沿村吆喝。
后来,学艺门类逐渐增多。当烧水炊具――铜管,在农村畅销,这个镶钳在柴灶里,与烧饭同步进行,既方便又省时的好东西,一度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于是,他从原来只会电焊又学会了工序复杂的氧焊。而随着不锈钢材料的广泛使用,他又趁势学会了氩焊。
由于修理范围的不断扩大,1987年,他干脆租下了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一守就是30多年。
“以前,五金修理行业能赚钱,80、90年代时,生意非常好,天天忙不过来,如今生意渐渐谈去。”
我问何因。
“你看,现在哪家不是轿车、电动车,还有几个人在骑自行车?而随着电器、煤气的普及,还有多少人家在烧柴?所以,修自行车、补铜管的越来越少,也是正常现象。再说,现在的五金修理已日趋集团化、规模化,像我这样的小小个体店,已越来越边缘化了。”
稍顷,他又感慨起来:“老伴劝我,儿女都成家立业,我们自己又都有社保,生活过得去,何必还要苦苦撑着。我想,虽然市场需求少去,但毕竟还有一些老顾客呀。再说,技不压身,待到用时方恨少。”说着,他顺举了一例:
那个学期,一所学校组织学生期末考试。一保管试卷的老师到保密室取卷开锁时,因用力过猛把钥匙折断了,半个钥匙留在锁孔里。马上要考试了怎么办?当卢师傅接到求诉电话后,立即放下手头活,带上配锁工具急赴现场。迅速设法取出残留在锁孔里的半个钥匙,并以最快的速度配好锁匙,致使试卷及时取出,直感激得这位管卷老师连声道谢:“多亏你了,卢师傅,你真是我的救星啊!”
“我不想让五金修理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在民间失传,可是年轻人怕累怕脏不愿学这个呀。说老实话,我确也该歇业、退休了。如果能够让我在最后一班岗上带出一两个徒弟,那该是多好。”
是呀,半个多世纪的“五金”缘,怎么说舍就能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