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号文件落地 人民币海外直投起航 券商解读
央行1号文件落地 人民币海外直投起航 券商解读 更新时间:2011-1-14 9:46:42 此信息共有2页[第1页][第2页] 导读: 央行1号文件落地 人民币海外直投起航 央行1号文件开启人民币境外直投 渤海: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试点利于缓解通胀压力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一举突破6.6关口 人民币兑美元破6.6 制造业利润再受挤压
央行1号文件落地 人民币海外直投起航 去年3月,上海一家外企向国家外管局上海分局递交了一份境外直接投资的项目申请,但当时境内机构境外直投情况较少,还属个案审批阶段,需报外管局总局报批。 两个月后,该外企境外投资协议注资到款时间已到,仍未获得批复,便只好以美元完成是项投资。 这类情况将不再发生。 1月13日傍晚,央行发布今年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开展境外直投人民币结算试点开闸。 以后境外直投可以不用个案审批了。当日,前述外企相关负责人和贷款行的相关人士对记者感叹。 《办法》是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出后,首个专门针对资本和金融项目项下的文件。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办法》和日前上海推出的QFLP试点政策意图一致,都是逐步放松资本项目项下的流入或流出。从内容上看,政策都是审慎和可控的。 谨慎便利化 境外直投,是指境内机构经境外直投主管部门核准,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 根据《办法》,境内机构应当先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手续,然后到银行办理境外直投人民币资金汇出或前期费用人民币资金汇出。银行应要求境内机构提交境外直投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等相关材料审核。 一位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国际部负责人认为,虽然《办法》鼓励境内机构境外直投,但依然谨慎,并没有放松到让银行审批的日常管理阶段。 从《办法》其他规定来看,外管局对人民币的外投流出,也较审慎。鲁政委认为,虽然央行没有明确用额度来控制境外直投的规模,但无形的控制仍是先期试点的应有之义。 比如,境内机构是指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内登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目前虽然试点企业数量增加到67359家,仍非全部。 在资金流程控制上,《办法》称,银行可以为境内机构办理境外直投人民币前期费用汇出,但累计汇出的前期费用原则上不得超过其申报的中方投资总额的15%。另外,自汇出人民币前期费用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获得境外主管部门核准的,应当将剩余资金调回原汇出资金的境内人民币账户。 《办法》的一个突破在于,境内机构可以将其所得的境外直接投资利润以人民币汇回境内,并没有出现强制汇回的字眼。 同时与美元项下境外直投相似,央行允许银行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通过银行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的,还可以向其境外分行调拨人民币或向境外代理银行融出人民币。以香港为例,内地银行的香港分行或代理银行,可从内地取得人民币资金,向赴港投资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 资本项目逐步放松 前述贷款行人士透露,人民币项下的资本项目,除了境内机构的境外直投外,还包括间接投资、股东借款等多种方式。估计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进,其他资本金融项目的管制也会放松。 由于境外直投多以大央企和跨国公司为主,且国内企业多以香港为中转平台,《办法》出台后,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当日表示热烈欢迎。 2008及2009年,内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559亿美元和565亿美元,其中69%和63%是投资到香港或经香港投资到全球各地。 受惠的不仅是香港。从今年以来监管层的系列办法来看,我国资本项下开放政策正频频推出。 1月11日,上海发布允许国外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外资PE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12日,《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发布,温州人使用自有外汇、人民币购汇等境外直投开闸;同日,中行美国分行对美国客户的人民币买卖交易启动。 不过,鲁政委认为,人民币境外直投在境外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考验。 人民币兑美元破6.6 制造业利润再受挤压 13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中间价再次刷新最高纪录,1美元对人民币6.5997元,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然而,本周以来,国际汇市美元延续回落整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则大幅走高,又连创新高纪录。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月11日1美元对人民币6.6216元;1月12日,1美元对人民币6.6128元;1月13日,1美元对人民币6.5997元,三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随着汇率近期连创新高,外向型制造企业不再淡定。 新高下的恐慌 圣诞过后,上海某贸易公司业务员严眉在跟客户洽谈了8个回合后,最后敲定以盈利30%的价格成交。但是,老板却否定了这个500万美元的巨额订单。 而老板却是另一番苦衷,原材料价格高涨,近期汇率又日日升,就算比之前提升了5个百分点,接得越多,亏得越多。 近期的汇率连创汇改以来新高之势,如同鞭子一样,不断抽打着出口企业敏感的盈利线。老板们的眼睛死死地瞅着,痛在心头。 汇率的这一轮上扬,在去年年底就开始蓄势。 前两次的新高分别在去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6227元,以及11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6239元。 美元一贬值,国际市场上所有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都在涨。 我们制造企业需要原材料,人民币汇率一升,就出现了两头挤压的态势。 的确,汇率的波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利润至此已经被压榨了2%以上了。历先生的企业是低压电器产品,由于牵涉到订单国家或者区域的专利问题,各种费用已经将利润压榨得相对微薄了。 如果再不采取些方法,境外订单业务已经陷入亏空状态。历先生所在的集团公司是长三角一带的制造型企业,每年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总额起码上亿美元起。从下订单到交货,期限基本在三个月左右。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历先生的集团也曾经尝试过境外外汇期货套保操作,但是,毕竟是制造业中人士,对此领域比较陌生,尝试几单后,最终放弃。 近期以来,以人民币标价的所有原料物资也都在猛涨。 最近3个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上升了5.5%,铜价上涨14.4%,黄金涨11.75%,玉米涨44.76%,白糖涨21.5%,大豆涨15.4%,而历先生的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产品。人民币汇率升了,如果是单纯的销售型企业是赚了,但作为制造产品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两头亏损。 如果汇率相对稳定,总体上,订单量比去年好,在增长。一名知名塑化玩具企业的负责人也认为这种两头挤压已经让他们濒临窒息的境地。 的确,汇率的波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出口,利润至此已经被压榨了2%左右。 放大汇率安全区间 人民币的攀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企业基本也习惯了。不过,面对着汇率又一波上扬趋势,在传统制造业中,打火机大王黄发静从事加工贸易近20年,如今却不再淡定如昔。 黄发静是中国打火机行业龙头企业温州日丰打火机的董事长,其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美和日本等国。黄发静称,中国制造优势在慢慢丧失,之前的利润在3%到5%的区间浮动,现在进一步受到挤压。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之前摸索出来的一种规避方式,制定汇率安全锁区间需要再进一步放大。 比如,黄发静与订单客户制定协商出一个稳定利率浮动区间。比如汇率上下浮动幅度在1%区间内的,升跌由供求双方自负。一旦上浮幅度超出了1%,风险双方各承担50%。 但是,现在1%的区间必须放大到3%,甚至10%才能保护制造业者的利润空间。而这种区间的放大,自然就牵涉到价格谈判的密集化。 汇率上升后,现在的情况是,不仅风险增强,订单议价流程开始繁琐,一个订单经常需要十几次议价。上海温州商会副会长邱学凡认同黄发静的这种区间放大法。由此,他不再接单子,维护优质客户。 其实,在这个由汇率掀开的风口上,银行也为加工贸易企业设计的各种避险产品。 近日,深发展的一名业务员介绍,他们开发了一款远期结售汇产品,银行可以与客户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具有此种规避汇率风险的功能。 具体而言,此种产品设计是银行和客户约定,将来办理结售汇的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客户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条件办理结售汇,双方必须履行合同。
此信息共有2页[第1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