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55只基金产品为“多管一”,即两位或两位以上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该款产品,有635只产品年内实现正收益。
投资周报记者 郭建鹏/北京报道
众人拾柴真的火焰高吗?
在公募行业人才荒情形下,多管一的产品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业绩显著的明星组合,当然,好业绩未必是“人多”带来的。
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日,目前公募市场上,共有655只基金产品为“多管一”,即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该款产品,有635只产品年内实现了正收益。
投资周报记者了解到,在公募基金的管理中,具体由几位基金经理来管理,还要视基金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定,在“多管一”的情况下,多由一位基金经理为主导位置,其余经理辅助。
工银两对“明星”组合
今年来,工银瑞信[微博]权益类基金异军突起,代表作为工银信息产业和工银金融地产。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上述两只产品今年来的业绩分别为65.71%和63.81,规模分别为15.96亿元和3.33亿元。
目前,工银信息产业的基金经理为刘天任和王烁杰。这只成立于2013年11月11日的基金,起初是由刘天仁和曹冠业二人管理,后者是工银瑞信的老将,作为权益投资部总监,曹冠业曾管理过工银旗下6只产品。
今年6月12日,证监会[微博]公告,曹冠业出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微博]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专职委员一年,其也离任基金经理。
就在曹冠业离任前,4月28日,工银信息产业增聘王烁杰为基金经理,其先后在中国移动[微博]北京分公司担任行业分析经理,在中邮创业基金[微博]担任行业研究员;2011年加入工银瑞信,任研究部研究员。而刘天仁曾任埃森哲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员,2008年加入工银瑞信,任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似乎王烁杰的加入,加速了工银信息产业业绩的发酵,自三季度起,产品业绩就引起了各方关注,其三季度单季度的业绩为21.7%。
投资周报记者了解到,此二人已经成为了工银内部较好的搭档。对于王烁杰的评价,其一,他对信息产业研究得非常深刻;其二,王烁杰股票的挖掘能力,也是被业内欣赏的。刘天任也曾坦承,有了王的加盟后,这个基金的表现要比一个人管理好很多。
信息产业外,工银金融地产也是两位经理管理,该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26日,基金经理未发生过变化,分别是鄢耀、王君正。
一位知情人士介绍,上述两只产品的共同特色都是关注产业方面的基金,比如工银金融地产,两位经理就是一个人看金融、一个人看地产,而像信息产业,多少得益于王烁杰过往的经历,不过这不能断定两个人合作必定有显著的效果,“产品业绩还是与市场行情不能脱离的。”
事实上,上述四位基金经理都是从工银瑞信的研究员做起,均是由工银瑞信内部培养起来的,实现了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的互补。
长信可转债,以老带少
可转债基金是今年市场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可转债产品中,多管一的产品有四只,分别是长信可转债、汇添富可转债、招商可转债以及天冶可转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时间超过一年的有长信可转债和汇添富可转债。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今年来,长信可转债实现了47%的业绩,这只成立于2012年3月30日的基金,目前规模为1.44亿元,基金经理为李小羽和刘波,成立至今没有更换过基金经理。
李小羽亦是公募老将,曾任长城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2002年10月加入长信基金[微博],曾任基金经理助理、交易管理部总监、长信中短债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现任固定收益部总监,共管理4只债券型基金。
刘波则是“晚辈”,曾任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投资经理。2011年2月加入长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固定收益基金经理助理,从事投资研究工作,其还管理着长信利息收益货币、长信利众分级债券等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长信基金旗下有11位基金经理,李小羽是绝对的老将,而刘波则是最晚加入长信的基金经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也算典型的“老带少”的组合。
另一只今年表现突出的可转债基金是汇添富可转债,截至12月2日,今年来业绩为43.49%,目前规模为1.13亿元。
汇添富可转债成立于2011年6月17日,首任基金经理是王珏池,2013年2月,由于公司内部调整,王珏池离任;自2013年3月起,由梁珂,曾刚二人共同管理这只基金。
梁珂曾为长盛基金[微博]研究员,后加入汇添富后,负责固定收益的研究;曾刚2011年11月加入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微博],任金融工程部高级经理。
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可转债”组合业绩不错,得益于今年的市场行情,以往,可转债这一类型产品很难有抢眼的表现,“还是要综合以往各种因素进行评价,不能简单地以短期表现评判一对组合的胜负”。
多管一的背后
Wind数据显示,市场上共有655只基金产品为“多管一”,有635只产品年内实现了正收益。
不过,一些近两年业绩突出的产品中,基金经理同时管理时间超过一年且业绩优异的产品屈指可数。
Wind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至今年12月2日期间,多管一产品中,业绩排在首位的是银河行业优选,年化结算利率为107.86%,该产品今年来业绩为35.1%,目前规模为52.5亿元。该基金基金经理为成胜、王海华,二人合作时间整满一年;其他值得关注的产品,还有郭鹏飞、朱亮管理的华宝兴业新兴产业;中邮中小盘的方可、许进财。前者近两年业绩为95.65%,后者为77.94%。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多管一”的设定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完全看公司安排以及产品的设计,市场上仍是以一对一的管理为主流。
“像工银这样的情况,多是从公司投研体系改革出发,此外以老带少也是常见的形式。”不过这位业内人士强调,基金产品业绩的好坏与多少人来管理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事实上,除了业绩,“多管一”的背后还有其他的“故事”。
第一种是由明星经理搭档一位经理管理产品,可明星经理甚少管理产品,只是挂名,主要是给这款产品打品牌;第二种情况是,当基金公司要做人事调整时,相关产品也会出现增聘经理、多管一的情况。
“多管一的情况下,很少有基金经理地位同等的,多由一位经理主导,另外的经理来辅助。”华北一位基金人士说道。
“多管一”仍然难逃公募人才荒的背景,目前基金经理平均管理年限已经降至3年以下。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外界对公募人才荒的理解有些夸大,“人”的去、留是很正常的,前两年、每年新增基金经理都过百人。
<!-- publish_helper_end --><!-- {责编显示_12版} --><!-- 文章关键字 beg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