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这也是今年A股不给力,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
国内虽然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但实际上财政政策是比较谨慎和保守的
。
2023年,中央政府的预算财政赤字为3%,较去年(2.8%)仅有小幅度上升,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退税政策力度也减少了。数据显示,
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059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5.9%,年初的预算中全年公共预算支出也仅增长5.6%
。
反观国外,各国政府都在比烂。
如下图所示,
美国在2020-2022三年,财政赤字分别为3.13万亿、2.77万亿、1.37万亿美元,合计约7.3万亿美元
。财政赤字占比GDP的比重分别为14.87%、11.9%、5.4%。2023年,相比较2022年,赤字率又再度扩张,美国的通胀粘性与此密切相关。
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为了应对疫情和俄乌战争,欧洲同样采取了大肆发债的政策。如下图所示,
欧元区政府支出占比GDP的比重在2020-2022年三年出现了明显的扩张
。法国为了应对财政赤字延迟退休年纪,还引发了一系列抗议。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各国都在透支未来,为什么中国不放开膀子,实施大刺激政策呢?即使是在上半年国内经济不及预期,财政政策的力度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须知,2020-2022年三年,中国累积收获贸易顺差超2万亿美元,钱还是有得。
实际上,纵观世界金融史和世界历史,被财政赤字搞垮的国家比比皆是,财政赤字的扩张是国之大事。
常识性的东西,人类的生产始终要大于消费,才能有积累,然后才能进步,如果一个国家或者社会,长期处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长久之后,必然会出现问题。
我们要知道,短期经济增长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人口老龄化的穹顶之下,如何避免未富先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事件,基本的方向就是产业升级,一切都要让位于产业升级
。
纵然,如果通过财政刺激可以提振房市、消费,但是这对于产业升级的核心大局毫无帮助,甚至是有害的。
对于政府来说,钱是有限的,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是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完备,建筑、钢铁等产能过剩,重要的是边际经济效益下降,已经无法通过大规模刺激来刺激经济。
前些年大规模投资5G基础设施的后遗症还在,因为5G根本还没有产生什么经济效果。据测算,一个5G基站成本30万,2023第一季度末,我国累计建成 5G 基站超 264 万个,也就是说,光是5G基站就已经投入了近8000亿元,暂时基本上没有产生什么太多的经济效益。华为今年发布4G手机,还卖得这么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然不是说5G没用,只是暂时还不够经济。
现在的路就是产业升级的路,通过结构性信贷或者是结构性税收减免,变相将资源转移到这些具有成长性的产业中去,但是在这些产业尚不具备强大盈利能力之前,所有的亏损,都需要全民来承担。
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他们作为货币国际化排名靠前的企业,可以通过加息的方式从全球范围内吸收资金,美联储可以直接印钞票,只需要未来付出高利率即可,而中国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内,一旦财政政策过度,势必会导致国内通胀。
这也是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超发货币,但是国内通胀却没有上升的原因。因为,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美国提供了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表现为,2009年之后,全球各国增持美债。
而这一次,其他国家没有选择增持美债,其结果就是美国国内通胀横行,因为超发的货币在美国国内推高资产价格,进而提高所有产业的成本。比如美国的房价一涨,什么都得涨价。
由于移动互联网革命带来的红利消退,全球经济增长陷入了存量竞争,中国的产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中美的对抗就是这种格局的结果。
有人说,中国的财政问题来源于土地财政,但这不是根本。一切都来源于增长,房市的萎靡,除了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速贴现率下降。过去人们以8%的经济增长率为预期买入了房子,现在却发现5%的现实增长率,不贵也变贵了。
与财政收入相对应的是,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社保相关的支出开始大幅增长,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速度正在放缓。此时更不应该大规模刺激消费,除非像汽车一类可以培育优势产业的商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前的财政困境。
A分期5年买了一辆A2驾照大卡车,预计每月需要偿还1万元,每月跑运输赚钱2万元,还盈余1万元用于支出,房贷每个月还得还5000元,还得每个月花1000元考A1驾照。
B家里已经有了一辆自己的A1大卡车,也在跑运输,每月赚3万块钱,这2万元完全可以用来消费,还有1万块用来学编程。
现在突然运输行业不景气了,每个月只能赚1.5万元了,A就变得捉襟见肘了,B照样借钱维持2万元/月的开销,因为大家都相信B能还得起。读懂了这个例子,就读懂了为什么中美在财政政策上有如此大的差距。
中国就是A,老美就是B,中国过去40年大投资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需要慢慢偿债的,疫情、逆全球化、科技停滞导致收入下降,美国可以利用美元霸权大肆借款,而中国还不够。
因此,
中国在财政政策方面不得不谨慎而行,更多将资金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财政政策谨慎,但是货币政策维持了宽松。
很多人在建议刺激房地产,这是本末倒置。
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今房地产对经济的遏制作用已经超过了拉动作用,还拉房地产,嫌死得不够快吧。
很多人将中国和日本80年代相比,其实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人认为日本浪费了很多时间,当日本本该集中精力进行财政刺激时,他们选择货币政策、结构性政策等。实际上,
本质原因是日本上有美国压制,下游中国追赶,内部还有老龄化
,这时候应该集中精力减少消费,增加产业投资,财政刺激是怕自己死的太慢的做法。财政刺激就能让日本在半导体产业超过美国吗?财政刺激只能给自己的未来挖下一个更大的坑。
还有人总是谈到中国政府的杠杆率太低,美国政府杠杆率虽然高,但是企业的杠杆率比中国低的多,想要让政府部门加杠杆,得先把企业杠杆降下来才行。
所以,
中国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新的造血问题
,产业升级问题。经济数据好看有什么用,现在好看,未来就得吃瘪。财政政策应该节流,同时将资金的选择权让给市场,加大产业投资与扶持。产业起来了,消费、房地产自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