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越南反华行动显然是由中越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引发,即中海油的钻井平台进入西沙地区进行钻探,引起越南方面的强烈反弹,其本质是海权之争。
之前,中国对南海海权更多的停留在“口头拥有”,现在进行开发,等于加大对南海的实际控制,这对越南是一次较大的挑战,最为直接的是,动了越南的奶酪,因为海上油气开发已经成为越南的支柱产业,年产值占GDP的三分之一强,中国在其嘴边抢食,必然让其恐慌。
因此,越南“5 13”反华行动不是一次简单的极端民族主义行为,从种种迹象来看,如果不是政府授意,也一定程度上得到官方的默许,它不是由政府直接出面强硬反对,而是运作“民间抗议”,达到施加国际压力的目的。
中越矛盾急剧上升,人们不禁要问,中越之争会演变为战争吗?答案多种多样,在我看来,战争绝对不只是因为领海之争那么简单,战争既有国际考量,也有国内考量,还有执政者自身考量,它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我们回头看明成祖朱棣发动的“越战”,就颇有镜鉴意义。
一般认为,朱棣挑起“越战”有两个原因,一是安南(越南古称)屡屡进犯、骚扰大明边境,引起了朱棣的极大不满。 《明史》记载,“永乐元年,思明所辖禄州、西平州、永平寨为所侵夺,帝谕令还,不听。”人家侵夺你的州寨,你强烈抗议归还,人家当你哑巴,堂堂宗主国的面子确实不好看。
面对安南政府不顾大明的强烈抗议,严重侵犯大明领土主权,朱棣予以严厉谴责:“永乐二年八月,广西思明府亦奏尔夺其禄州、西平州、永平寨之地,此乃中国所疆,尔夺而吞之,肆无忌惮,所为如此,盖速亡者也,朕为忍遽行讨罪,故复垂谕,鬼神祸淫厥有显道,尔宜速改前过,不然非安南之利也。”
朱棣一严厉谴责,安南就慌了神,于永乐三年六月遣使谢罪,称“其禄州等处,猛慢等寨亦令退还,已遣人各往交割地界。伏望皇上天地父母恕臣狂愚赦臣死罪。”可是安南政府阳奉阴为,说一套做一套,你来要地,他拖拖拉拉还你十分之二三,还了之后,又搞偷袭,抢回来,这让朱棣觉得,安南是不打不知错,不见棺材不落泪,要通过战争来教训安南。
二是安南的欺骗行为,让朱棣十分恼火。先是安南国内发生政变,国相黎季牦弑君取代,改姓胡,扶自己的儿子上位,却在给明朝的表章中假称国王陈氏宗祠已绝,自称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推举为王,请求朱棣册封。结果陈氏宗室陈天平被人保护逃了出来,向朱棣痛哭求援,助其复国。朱棣强烈谴责胡氏的欺蒙行为,胡氏知道纸包不住火,就表示“请迎天平归,奉为主”。
没有想到朱棣派人护送陈天平入安南,胡氏设下伏兵,“邀杀天平,中等败还”,再次欺骗朱棣。对此,《明史》记载,“帝大怒,召成国公朱能等谋,决意讨之。”此事成为朱棣发动“越战”的导火索。
其实,朱棣发动“越战”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原因,那就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里抢过大明江山,他的权力得来缺乏“合法性”,不够正统。所以像方孝儒那样,宁肯被诛十族,也不向朱棣低头的人多的是,朱棣要想抹掉篡位的恶名,塑造自己的“合法性”,就要做出辉煌的业绩,来掩盖他的斑斑血迹。而发动“越战”,正可宣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转移国内矛盾。
再有一个隐蔽的原因,就是发动“越战”,正好抽调各地藩王“护卫”数万人归朝廷统领,参与战争,从而达到削藩之效。也就是说,发动“越战”,不仅不会引起政变、造反,危及自身统治,而且还可以向世界宣威,重塑自己的“合法性”,巩固统治,朱棣就想赌一把。
永乐四年七月,朱棣发布讨胡檄文,很快就拿下安南,俘获胡氏父子,黎朝灭亡。朱棣不但没有还政于陈氏宗族,还“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将安南变成明朝的一个省,推行“中国化”政策。当时明朝廷内只有极少数人如杨士奇谏阻,认为“陈氏虽无能,却颇得民望,其骤行废立,恐至安南士兵皆怨,钻营之徒势起,后患无穷也。”
果然,发动“越战”没有让朱棣安心,就好比果子吃下去容易,吃下去之后却不断拉肚子。从收复安南的那一天开始,安南就频频闹独立,搞“复国”抗争。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乐四年(1406年)年向安南进军,至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撤军,前后二十二年,安南各地揭竿抗明的大小军事集团共有六十四个,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华排华事件”,明朝频频从内地抽调军队去平叛,双方死伤无数。
朱棣死后,疲了奔命的明朝不得不重新审视安南数百年独立治国的历史,比如就在朱明初年,安南陈氏王朝就已推行民族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大搞“去中国化” ,规定所有军民不得服北人衣样,积极推行本国国语——字喃。明朝要想强扭安南走老路,非但不能,还让自己如陷泥潭般难以自拔,最后决定撤销交趾布政司,恢复正常的宗藩关系。此后,明、安之间边境的纠纷以“彼此利便,永息纷争”为原则,进行友善的交涉,双方走向和平稳定的朝贡关系。
朱棣发动的“越战”, 除了树立朱棣的权威外,我看不出给明朝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二十多年的战乱损兵折将不说,还加深了明、安矛盾,越南对中国心存芥蒂的后遗症直到今天似乎仍在。
历史无法简单类比,但可以提醒和告诫现实。在朝贡体系之下,严猛的朱棣发动的“越战”,缅甸、老挝反对,但实力毕竟不足为虑,而现在要发动越战,国际环境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美、日以及东盟其他国家,肯定不会漠然相视。南海问题看似中越矛盾,背后却是大国博弈,情况要较朱棣时复杂千倍。
单就国内环境而言,具不具备打一场“越战”的条件?也是颇难言状,战争从来都是双刃剑,收复和扩张主权、鼓舞人心自是好事;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是必然;这还在其次,战争可能致经济衰退,容易引起政局动荡,政权覆亡,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警示,为政者不会不察,对于他们来说,内患有时远甚于外忧,打一场国际战争,哪有那么容易!
关注历史讲坛微信,请搜索:lishijiang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