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狗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晚间,东方金钰(600086. SH)的一则公告激起千层浪,热度一直延续到农历猪年的第一个交易日。
真可谓是跨年“奇谈”。
东方金钰延期回复上交所问询
2月1日晚间,东方金钰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兴龙实业股权结构将发生变更,赵宁、王瑛琰拟将其合计持有的兴龙实业100%的股份转让给中国蓝田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田)。
待转让完成后,中国蓝田将间接持有东方金钰31.42%的股权,后者实际控制人则将变更为中国蓝田。
2月10日,尚在春节假期中,上交所向东方金钰下发了《问询函》,要求说明中国蓝田为“农业部主管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具体含义、中国蓝田法人代表瞿兆玉与中国蓝田和已退市公司蓝田股份的关系等数个问题。并要求其与2月12日前对相关事项予以回复并对外披露。
2月11日,农历新年第一个交易日,东方金钰复牌后股价一字封涨停,报收3.16元/股。
同日晚间,东方金钰发布公告称,由于中国蓝田针对《问询函》回复的相关材料目前未能提供,暂时无法回复,将延期回复上交所问询,拟于2月17日前完成问询函回复工作并及时披露。
东方金钰负债91亿 靠赌起家
看似平常的重组借壳案例,为何引来如此关注?还不是因为双方的“传奇”经历背后的资本大戏。
东方金钰,现已陷入多米洛骨牌式的企业困局;中国蓝田,与因财务造假退市的昔日农业第一股有着密切关联。
先来看看东方金钰。2019年开局,素有“翡翠第一股”之称的东方金钰先前埋下的雷,一一爆炸。
2018年6月,公司爆出第一笔债务违约;8月公司公告称累计逾期未偿还债务为9亿元,尚未到期的债务高达73亿元;2019年1月11日,新增未清偿债务已增加到16.7亿元。
债务危机、股价暴跌、市值缩水、被立案调查、重组失败,每一件对于其掌舵者赵宁而言均是致命打击,目前赵宁已从云南首富变为老赖,旗下已无任何财产。
东方金钰前身为云南兴龙实业,2004年通过资产转换借壳上市。
东方金钰的财报显示,自2015年到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6.61亿元、65.92亿元、92.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是3亿元、2.51亿元、2.31亿元。
2018年前三季度,东方金钰净利润为-7098.72万元,同比下降128%。
2018年业绩预告则显示,2018年净利润产生较大亏损,预计亏损9亿-11亿元。
除了业绩急剧恶化,公司负债总额急剧攀升,截至今年三季度,公司总负债91亿元,存货金额高达96亿。
近年财报显示,公司从2010年至2017年,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2012年为正,其余年份均为负数,并且情况不断恶化,从2010年的-3.424亿元到2017年底已经是-17.81亿元。
面对16.7亿元到期未清偿债务,公司三季报时公布的账上货币资金仅有5796万元。
东方金钰靠赌石起家,踏入资本市场也靠“赌”。
在翡翠赌石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生,一刀死。可以说一念之间,就是天堂与地狱。
2014年,东方金钰发布15亿元的融资预案,徐翔介入之后,一级市场定增套利,二级市场联动,使得公司股票创出61.44元/股的历史最高价。
2016年8月,东方金钰作为“徐翔案”首只暗仓股被曝出。
就此之后,东方金钰的业绩便走上了下坡路。如此一块烫手山芋,想必“接盘侠”也不简单。
中国蓝田曾涉A股史诗级财务造假
中国蓝田,不由让人联想起昔日的上市公司蓝田股份。
资料显示,中国蓝田现法定代表人瞿兆玉,正是此前轰动全国的著名上市公司造假案中蓝田股份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蓝田股份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并在上市以后曾经创造了神话般的增长速度。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飙升至2000年末的28.38亿元,业绩也保持持续飙升状态,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业绩依然逆势大幅增长,短短5年时间内股本扩张数倍,甚至一度被称为“蓝田神话”而受到市场疯狂追捧。
一亩水面年产能达到3万,一亩产鱼3000到4000公斤,也就是说一平方米水面下有50到60公斤的鱼在游来游去。一只野鸭能换一台彩电,销量5亿的野藕汁只见广告不见产品。
这均是蓝田股份早年间创造的“神话”。
2001年10月,一份600字的报告揭穿了蓝田股份连续5年的“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告称接受证监会调查。
蓝田股份资产均通过业绩造假,从套取银行贷款所得,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就是一个空壳。
此后,蓝田股份进行了业绩修正,1999年18.5亿的主营业务收入调整后只有2400多万,2000年18.4亿调整后只有不到4000万,2001年调整后只有5500多万。
最终,蓝田股份因财务报表经追溯调整后,连续三年亏损而暂停上市,并最终退市进入三板。
16年之后,蓝田股份母公司中国蓝田再次欲“借壳还魂”。
对于东方金钰债务重整,中国蓝田承诺,将全力支持上市公司继续推进债务司法重整,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现金资金周转、为新取得金融机构授信提供担保增信等措施恢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然而,曾经明目张胆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其母公司欲借壳回归A股,投资者将面临何种风险?其又有什么信用可言?
如此荒诞之事,可谓挑战A股底线。靠讲故事、财务造假都能轰动A股的时代已去,若纵容此等企业回归,或将历史倒退、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