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北方的天空
编辑|浮生
对大多数人而言,可以进入中国航天局工作想想都羡慕。在这里,不仅有资格参与人类顶级的科研项目,还能有幸为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一份多么荣光的工作啊!
如此说来,已经入职航天局的人定会倍加珍惜这个常人渴望而不可求的机会吧。然而,有人恰恰还真不是。
2019年6月,航天专家赵学军因向境外提供我国机密情报,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逮捕。
消息传来,国人在惊愕之余不禁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不珍视这份骄傲的工作、甚至走向背叛自己祖国之路的呢?
心怀航天梦想
赵学军出生于1976年,自小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课外喜欢看天文学的读物。读物当中,“世界航天第一人”的故事尤其吸引他。
要知道,对于航天先进的技术和瞩目的成果,欧美似乎一直走在前沿。赵学军怎么也没想到,最早涉足这个领域的竟然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个叫万户的人。
原来,元朝末年朱元璋揭竿起义,有一个叫陶成道的人凭借火神器技艺在战事中屡建奇功,朱元璋大悦封赏给他“万户”,从此陶成道的真名反倒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万户”一名。
明朝初年的一天,万户将椅子四周绑满自制的火箭,接着坐上去手持两只巨大的风筝,然后命人点火发射。他是想借助火箭的推力,再辅以风筝的提拉达到升空的设想。
然而不幸的是,火箭随后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有“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称号。而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万户。
万户的故事感动了赵学军,也深深激励了赵学军,从此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高考结束,赵学军如愿以偿考上北京航空大学。不同于大学里那些放飞自我的同学,他学习的劲头不减反增,天不亮去图书馆,深夜才回到宿舍。
他心里太清楚不过,实现自己航天梦的路还很长。
赵学军很快就成为了专业里的前几名,老师都对他赞誉有加。大四时系里给了一个保送研究生名额,老师毫不犹豫给了他,同学们也心服口服。
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拿到了博士学位,顺理成章进入中国航天系统工作。
30岁之前他有付出也有得到,一路顺风顺水,而30岁之后的人生际遇,却是他难以想到。
初遇挫折
航天局里初来乍到,赵学军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从前那个唯一的焦点。毕竟,局里顶级的人才实在太多,随便拉出一个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研究成果数量,都不在他之下。
这使他压力倍增。
还好,想到自己作为新人,和别人有差距,也是情理之中的。赵学军长舒一口气来,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项目。
项目并不是新的,几位前辈已经深研多年,但进展不大。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期望,他们交给了赵学军。
赵学军憋着一股劲,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可是仍不见成果。一段时间他不和任何人讲话,人很消沉。经过短暂调整,他重新投身其中,结果还是不尽人意。
这种挫败感,之前他从未有过。
恰好此时,周围的同事不是提职称,就是增加待遇,一个个意气风发。他开始怀疑所接项目是不是有问题,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在适合的领域内施展,遂苦闷不堪。
异国的“安慰”
200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去世,无数航空航天人追忆钱老生前的事迹,赵学军也不例外。
他想到钱学森青年时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忽然意识到,要解决目前项目遇到的难题就得提升自己,这需要国外更先进理论和技术的进修。
于是,赵学军向单位提出申请,在领导同意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远赴西方某国大学。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随即而来的是难以名状的孤独,行单影只的他被一个外籍男子暗中观察。
外籍男子毕恭毕敬地接近他,“听我大学里工作的朋友说您知识渊博,我对天文非常感兴趣,能不能讨教您一些问题?”
看着对方满是钦佩的眼神,赵学军欣然解答。作为报答也为了交流方便,接下来的几次见面,对方都特意选择了高级餐厅。
赵学军起先感觉不太合适,于是婉言谢绝。但对方仍然“心意真切”,一次又一次地上门邀请,他心里逐渐失去了防线。
“在远离祖国的地方,竟然能受到如此频繁的礼遇,这不正体现了我的个人价值吗?”赵学军想到这里,内心的孤寂一扫而空,坦然赴约。
外籍男子确实财力雄厚,交往越深越慷慨大方。赵学军的家人来探亲,他不仅出资安排旅游、观看演出,甚至还赠送价值不菲的礼物。
赵学军受宠若惊,打定了深度辅导这个外国“友人”的主意。
最初也只不过是给些业余天文知识的答疑,慢慢地开始讲授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最后看到对方“求知欲”如饥似渴,他竟然不惜提供我航天局的部分内参资料。
铤而走险
当然,对方“知恩图报”,每咨询一次就给与一次的咨询费。一年的访学生活结束,赵学军准备回国。
外籍男子约他至酒店,一进门即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出手阔绰的他原来是欧美国家的情报特工。
“你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和我断绝往来,但我会马上将你我交往的事实以及你收受钱财的情况举报到贵国安全机关,他们怎么处理,你心里应该会有预判!
要么,我们继续合作,你回国后收集我们要的航天最新研究核心资料。我会给你一个专用U盘,你复制进去后上传到我们指定的一个加密网站,神不知鬼不觉。我们绝不亏待你,会安排人每月付你1000美元。”
赵学军听完脸色煞白,瘫软到沙发上。
当天他一夜无眠,自觉已陷入泥潭难以自拔。天即将放亮,赵学军做出了自认为明智的决定:选择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合作。
一年前,钱学森先生早年出国深造的经历给了赵学军启发,让他找到了解决困境的方向。
然而一年后的那天,赵学军在取舍个人前途和国家利益时,却压根没有想到钱学森冲破千难万险、一心报效祖国的那段往事。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钱学森完全也可以像赵学军一样选择妥协,但他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祖国。
1950年,钱学森启程在即,但美国司法部移民规划局非法拘留了他。刺眼的探照灯24小时地照着,钱学森根本无法休息,每隔十分钟就有一个看守打开厚重的铁门,伸头进来查看他有没有异样。
15天后,即便被保释出狱,他仍必须每月向洛杉矶移民局汇报行踪 。这时的钱学森短暂失声,不会说话,体重整整掉了15公斤!
这种境遇岂是赵学军敢想?他所谓两难的取舍和钱学森遭受的磨难相比,不值一提。
到了1955年,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端软禁、扣留已达五年,钱学森决定请求中国政府的支援,于是写信报告了自己被美国扣押、有国难回的情况。
而为了把这封信顺利送达国内,他精心筹划:让妻子用左手写字,写出横七竖八、类似儿童的笔体,信封收件人处则留了妻子妹妹的地址。
信件如何投进邮筒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夫妻二人来到一家商场,钱学森佯装门外等候,妻子独自进到商场购物。因为看到钱学森站在门外,特工放下心来就在一旁盯梢。
妻子走进商场,没有看到特工跟来,快速把信件投进商场里的邮筒。钱学森妻子在比利时的妹妹收到信后,马上转寄我国政府。
1955年8月5日,在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下,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司法部移民规划局关于可以离开美国的信件。
同年9月17日,钱学森历经艰辛终于回到祖国,那一刻他就决定,竭尽所能帮助同胞建设一个幸福且有尊严的国家。
为了离开美国报效自己的祖国,钱学森可谓极尽智慧,反观赵学军呢,两手一摊就背叛祖国。
赵学军和钱学森同为科技专家,两位的道德品质高下立判......
回国后,赵学军继续前期项目的研究,终于突破了瓶颈。领导和同事十分认可,却不知此时的他已经对国家心怀二心。
赵学军利用在航天局工作的便利,开始搜集中国航天领域核心情报。每当国家的技术取得新的成果,他都会利用境外情报机构提供的设备,将相关资料上传至加密的网站。
和赵学军接头的外国情报人员每次付报酬,都叮嘱他不要把钱存到银行,也不要进行转账,这样就不会有暴露的可能。
赵学军暗自记下,从2009年至2019年,共收取数十万元的间谍经费。眼见这么多年过去自己安然无恙,他也由最初的惶恐不安变得心安理得起来。
但是天下没有密不透风的墙。
国家安全部门在一次突击监管排查中,意外发现一个特定的IP地址账号,频繁地登录境外某网站,而且大多为深夜时间,这引起了他们的警惕。
随后,办案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赵学军。
2019年6月,国家安全机关依法逮捕了赵学军,经审查认定他向境外网站提供的资料,属于我国航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三年后,赵学军身穿囚服,被押解到监狱的大门前。他的脸上写满了懊悔和无奈,他明白自己犯下的错误有多么严重,现在要为此付出代价了。
赵学军低着头,跟随着狱警走进了监狱大门。一股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使得他的心情更加沉重。监狱内部阴暗而拥挤,走廊两旁是高墙和铁门,看似无尽的长廊让人感到窒息。
赵学军被带到了自己的牢房,门一关上,感觉像是被困在黑暗中。“是我放弃了原则,贪图享受,我罪有应得。”他喃喃自语,却悔之晚矣。
结语
至此,航天专家赵学军漠视工作机会的优越,转而投敌出卖国家情报的原因已经明明白白,那就是爱国情怀的丧失。
少年时,他以万户为榜样萌发了航天的理想,青年时又能自律潜心钻研专业,这无疑是他的闪光点。但从另一个方面解读,也可以看作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
工作后赵学军的心态就可窥见一斑,在研究受困、他人待遇高于自己时,心里瞬间失衡,说明他所有的付出目的性很强——只为自己获取得更多。
后来,赵学军从前辈钱学森的经历获得了出国深造的启发,然而钱老浓烈的爱国情怀却让他不为所动,最终走向了叛国之路。
即使为个人打算,赵学军彻底投敌也是非常不明智的。毕竟,在国外的一年,他并不知道外籍男子的身份,一些航天资料的泄露是无意而为之。
如果他能悬崖勒马,主动向国家安全机关坦白,相信处理的结果不至于那么严重,外籍男子的举报就构不成威胁了。
然而,赵学军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用后期的主动犯罪遮掩前期的疏忽,这其实才是大错特错:因为,自此他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