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
“卖报卖报!最新消息:H&M一直偷偷焚烧库存,已经有60亿吨衣服灰飞烟灭。”
群众(怀疑人生中):那个一直有回收衣服项目的公司?谁说在将来2030年前会把所有衣服都换成可循环利用材料来着?
H&M:"它们都是发霉或不符合安全质量标准的一批订单。也只有这个办法处理了。"
记者(非打出你白骨精的原型):我去抽样检查过了,样品没有霉菌,质量完全合格。
H&M:........
环保者:处理衣服的方式那么多,你偏偏选择最污的,焚烧时大量有毒气体产生,最终受伤害的是更多人。
为何要烧衣服?
H&M左手宣传环保,右手身体力行地干着污染环境的事,一时间群情激愤。但H&M也有苦衷,作为一个快销品牌,卖不掉的衣服怎么办?从商业角度看,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
打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但只能解短时之困,让正价买的顾客情何以堪?如果大家都等着打折,新品就滞销了。
那么有人说:把库存捐给贫困地区呀?看似是个好办法,却也有人提出异议:如果贫困地区的人都能穿H&M,品牌形象受到影响怎么办?商场如战场,大牌变成小牌很容易打输的。
鱼和熊掌,何取何舍?
对H&M来说,把旧库存焚烧掉,不肯打折出售或者捐赠出去实属情非得已。毕竟人在江湖漂,一不小心就挨刀,产品形象需要稳定的价格,这做法冷血固然冷血,可谁愿意热血沸腾地死呢?
资本和道德这俩家伙可真是一对儿冤家,处处相杀。比如:
正规化的消毒餐具提升了餐厅成本、利润减少,但顾客并不在意。结果是有道德操守的餐厅垮了,而忽视道德、夸大宣传的却当上了网红店。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资本和人性道德就是天然对立的。
其实不然,江湖上也流传着他们一笑泯恩仇的故事,比如:
美国某州发生了水灾。
“老板,来个面包,我有的是钱。”
——“不好意思,我也有的是钱,就是没面包。”
凯瑟琳面包公司的人在回收过期面包时,难民一拥而上,求购面包,但卖过期面包是违反规定的。
运货员:“我是选择被炒鱿鱼呢?还是行侠仗义拯救难民呢?”
结果是:
“记者兄弟,咱俩先说好,这面包不是我卖的,是被这帮难民抢走的(快夸我机智)。”
于是面包被一抢而空,皆大欢喜。
凯瑟琳面包公司因此名声大振,销量成倍增长。运货员因祸得福,升官了。
能不能两全其美?
再看H&M焚衣门事件,如果选择捐赠,就一定会引发品牌不稳定吗?
未必吧,关键是营销要做好。解读君有一计:
如果H&M与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大佬合作做公益会怎样?
假设由互联网企业提供一个类似蚂蚁森林的爱心平台,各个商家入驻,消费者在商家的每一笔消费都累积成爱心,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由商家捐出一件衣服……既解决了库存问题也能满足消费者做公益的心,岂不妙哉?
这样,品牌势必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有爱心,负责任的高大形象。在这个情怀遍天下的年代,有的是愿意为了情怀,为了爱心买单的人。
解读君:
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让旧库存化腐朽为神奇需要长远的眼光和智慧,也是真正考验一个公司价值观的时候。
烧衣物这种“Low”做法还是算了,如果办法想得巧妙,干得漂亮,群众有所得,社会有所益,品牌价值的增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