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at GPT出现前,曾有人对AI发展持消极态度,认为该领域已形成巨大泡沫,短期内再难有杀手级应用出现。直至2022年11月,Open AI推出这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上线两个月月活用户突破一亿人次,成为超越TikTok、Instagram等一众知名应用的史诗级用户增长最快消费级应用程序。
今年2月,Chat GPT以科技暴力美学的姿态,迅速席卷国内。
政策层面上,2月13日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2023年要全面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底座,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着力构建开源框架和通用大模型的应用生型。3月7日,国家数据局正式宣布组建。
二级市场上,相关概念股也掀起了高涨热潮。Wind 数据显示,
开年以来,A股 Chat GPT 板块的38支个股中,有21支区间涨跌幅在30%以上(2023.1.30-2023.5.23),14支在50%以上
,涨幅最高的万兴科技达到了283.64%。Wind Chat GPT指数区间涨幅为 52.60%。
在Chat GPT快速更新迭代,已推出更精准全能的4.0版本,且全球热度持续的背景下,国内大厂纷纷跟进推出自身的AI大模型。如BAT三家分别推出“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混元”,其他互联网头部公司也各自推出专属大模型。
A股上市公司布局
GPT大模型似乎将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并正逐渐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国内外大厂的布局,使基于大模型的AI应用百花齐放。其他科技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基于大模型的AI产品,为更清晰地观察行业趋势,汉鼎咨询按照GPT在国内爆火至今的上市企业区间涨幅排名,并选取了前15家详细列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动作。
可以看到,
目前国内A股上市企业对GPT的布局依然主要集中于AIGC内容相关领域,或集中于SaaS产业。
而对于占A股大半江山的制造业而言,生成式AI技术还难以完全落地于生产实践阶段,基本还是停留于算力层面。但生成式AI和大模型确实让大家看到了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控制物理世界的可能性。在产品研发阶段,生成式AI或能压缩设计和迭代的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数据追踪、提取、处理和分析或许也能依靠GPT迅速提升效率。
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一家公司在2月时表示目前ChatGPT依然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因此公司尚未接入ChatGPT或者类似产品。次月再次发言时,已变更为公司始终坚持在该领域布局。
由此也可看出,当下的国内企业对GPT相关概念存在高度热情。毕竟风口正盛,只要能蹭到一点点技术边界,便能获得市场高度关注。
拟IPO、再融资公司布局
二级市场投资者对GPT相关概念股一片火热,正在申报IPO或再融资项目的公司显然也不会全无动作。据查询,智信精密、云从科技等企业在申报材料中,均涉及该领域。
在
IPO市场
中,由于尽调及上市申报材料制作等流程耗时较长,目前已申报的企业在招股书中尚未明确提及关于大模型的募投项目。
涉及该概念的文字表述,主要集中于描述行业趋势、产业应用场景及研发项目中,以此突出公司产品符合科技发展走向,侧面展示公司业务优势及产品需求潜力。
智信精密,描述所在行业趋势时提及“受益于 Chat GPT 等 AI 大语言模型所推进的场景数字化趋势,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VR/AR 消费电子产品有望加速智能化进程,推动消费电子 行业的持续复苏,进一步扩大相关自动化设备产品的需求。”
天一恩华在招股书中表示“AI 模型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资源、算力和高速网络做支撑,AI 产品加速应用带动全球算力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推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市场需求。”
此外,金智教育在招股书中列示的研发项目表中,新工科实践教学平台V2.0研发项目 “将结合行业发展和工科教学特点增加综合实训模块支撑PBL教学模式,开发大模型、智能制造等行业案例。”
而对于
再融资项目
,
云从科技募投项目与大模型直接相关
。根据申报材料,公司以打造行业专用大模型为切入点,在基础大模型基础上研究和构造面向针对特定领域下游任务的“行业精灵”,拟募资36.35亿元。
在现象级技术爆发的当下,AI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各行各业感受到了“工具在进步”,但这仍只是个开始,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涌现,好戏还会逐渐上演。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移,我们会看到更多国内企业对该领域的布局和竞争。